人民網10月8日電 臺灣《聯合晚報》今日社論説,從倒扁靜坐,“遍地開花”,到罷免綠營“立委”,倒扁運動走過一個月,動作很多,但阿扁仍在其位,反而倒扁是否走到強弩之末,是否走到偏鋒,成了關注焦點。
社論説,阿扁,何以能硬撐到底,説不下臺就不下臺?説到底,不過就是“臉皮夠厚”,加以掌握“總統”大位,可以威脅兼利誘民進黨內重量級人士不發動倒扁,缺乏民進黨內部的奧援,倒扁硬生生就被劃成藍綠對決。相對的,倒是倒扁力量,看似陣容浩大,卻真如一部“拼裝車”,純靠倒扁的情緒與意志硬撐到現在。但馬力終究有限,駕駛總會疲累,車上乘客還有現實生活要兼顧,一個月走下來,看得出,施明德累了,群眾累了,兵疲馬困之餘,這戲怎麼收場?
倒扁總部傳出在罷工或罷免“綠委”之間,意見不合。事實上,無論罷工或罷免,都有相當風險,不是徒勞無功,便是會擴大倒扁與社會的矛盾,非但倒不了扁,反而可讓阿扁躲在一旁偷笑。這顧慮,並非無的放矢,看看施明德炮口轉向馬英九,看看施明德與綠營舊友因“遍地開花”而公開反目,看看國民黨高雄市長參選人黃俊英的領先幅度因倒扁南下而消失,就可知倒扁若因師老兵疲,而首要目標“阿扁下臺”又遲遲不能達成時,心焦氣急的結果,是大有可能“傷到同盟”、“觸及無辜”、“製造敵人”的!
社論認為,其實説到底,倒扁的針對性,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人,那就是阿扁。倒扁,要倒的是他,至多包括一些挺他挺到非常離譜的“保皇黨”,這就夠了,其他綠營人士若不能拉過來參與倒扁,只要他們沉默或態度消極,這就等於是孤立阿扁,倒扁不該把他們視之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敵人。
倒扁要贏取民心,同盟與社會同情顯屬必要。走上街頭的,固然勇敢;沒上街頭然而理念一致者,亦屬同志。倒扁要擴大的是社會支援,而非逼他們表態,反倒製造了倒扁與社會其他系統的緊張關係。倒扁運動一定要抓緊基本原則,要倒的是阿扁,戰場拉太大,戰線擴太長,最後是資源比施明德多太多的阿扁得利。所以,如何把倒扁轉成“施明德與阿扁”的對決,才是對施明德有利的局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