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所教授 朱顯龍
臺軍效命于明定“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因而反對“臺獨”,不支持陳水扁當局的分裂政策。而且臺灣軍人受反“臺獨”教育影響甚深,他們不希望有戰事發生,更反對臺灣當局挑起臺海戰爭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臺灣“總統大選”的選舉造勢形勢日漸高漲,“3·20公投”即將舉行,臺海局勢也因此進入敏感和高度戒備狀態。美國海軍第7艦隊旗艦“藍嶺”號訪問上海,“小鷹”號航母又將在臺灣“大選”前訪問香港,都引起了臺灣島內極大關注。臺軍38萬多現役軍人對“大選”和“統獨”問題的看法也非常值得關注。
臺軍“反獨”思想根深蒂固
臺軍的前身是國民黨在大陸建立起來並于1949年隨蔣介石逃到臺灣的一支軍隊,又稱“國軍”,或稱國民黨軍隊。逃臺初期的國民黨軍隊具有黨軍一體、效忠于蔣介石、蔣經國父子、清一色的外省官兵、反共反“臺獨”幾大特點。丟失大陸統治權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跑到臺灣後反省認為,軍隊的人事權與思想不統一,是國民黨在大陸戰敗的主要原因。因此蔣氏父子主政臺灣時期,臺灣當局為穩定軍心,提振士氣,長期堅持以“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的所謂軍人“五大信念”為主要內容的政戰教育,加強對軍隊的思想灌輸與控制。因此,臺軍效忠“中華民國”、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臺獨”的思想不僅代代相傳,而且根深蒂固,不是某個人物或某個政治勢力隨心所欲所能改變的。何況臺灣的“中華民國憲法”明定臺灣與大陸都屬于“一個中國”,分裂臺灣屬于“叛國”行為,忠于“憲法”的軍人不可能支持臺灣獨立。
臺灣軍隊盡管經歷了50多年的變化,過去隨國民黨去臺灣的老兵也盡管過世或年邁退役,但臺軍官兵今天的結構仍以外省人為主體。在軍官部分,盡管李登輝和陳水扁分別擢升和培養了不少本省籍將領,但由于20世紀80年代以前從軍者大多都是外省青年,因此今天臺軍軍官的70%以上仍然是外省人。至于士兵,也由于外省人的從軍傳統和做職業軍人是外省青年的較好出路,本省青年又不願當兵,50%以上的士兵仍然是外省人。臺軍的這種結構也導致軍人不支持和反對臺灣當局的分裂政策。
官兵反對挑起臺海戰爭
軍人的天職是阻止外來入侵,保衛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但世界上所有的軍人沒有幾個願意打仗,戰爭爆發,軍人首當其衝,他們有可能最先戰死或受傷。38萬臺灣軍人也一樣,他們也不願打仗,因為他們不想死,也不想受傷,更不願家庭破碎。
在絕大多數的臺灣軍人看來,大陸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同胞與臺灣同胞都屬于中國人,兩岸除非分裂才有可能爆發戰爭。他們還認為目前乃至將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出現外力入侵臺灣,如果臺灣不跟大陸鬧獨立和搞對抗,大陸不可能打臺灣,兩岸將會和平相處。因此,他們反對臺灣獨立,也反對臺灣當局推行分裂國家、背叛祖宗的政策,更反對“臺獨”勢力及臺灣當局推動“臺獨運動”挑起臺海戰爭。
臺灣軍人不僅不願看到自己戰死沙場和兩岸同胞兄弟自相殘殺,而且也不願打沒有把握的仗。他們知道大陸無論是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兵力大小和整體實力,還是承受戰爭的能力、戰爭主導權,都遠遠超過臺灣,臺灣鬧分裂得不到包括大陸同胞、臺灣同胞與海外華人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的認同與支持,就是美國等國際社會也不會為“臺獨”而戰、流血。臺海戰爭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臺灣軍人不想打一場得不到支持和沒有把握的仗。
由于以上原因,今年1月中旬,接受臺灣《聯合報》採訪的24位臺軍現役將領,有22人表示不支持“防衛性公投”,20人表示“公投”會引發兩岸軍事緊張,16人認為“防衛性公投”會使兩岸由軍事對峙提升到對抗階段。2月初,臺“國防部發言人室”中校新聞官歐振文申請提前退休,並以公開信痛批臺灣當局搞“公投”違法亂紀,更讓軍人不知為何而戰。
軍人對民進黨口服心不服
李登輝上臺後出于分裂國家的需要,對臺軍動大手術,推行所謂“軍隊國家化”,取消傳統的政戰教育,不講“三民主義”,並公然拋出“兩國論”。李登輝主政時期,標榜“政黨退出軍隊”的民進黨利用各種機會向臺軍滲透,在營中或公開或秘密發展黨員。
陳水扁上臺後,訂下2008年臺籍將領要超過50%的目標。為此,民進黨大張旗鼓地在軍營吸納黨員,並大量培植、提拔本省籍將領,排擠外省籍將領。現任“國防部長”湯曜明、軍備副部長陳肇敏、總政戰局長陳邦治、憲兵司令部司令余連發等都是得到陳水扁提拔與重用的本省籍高級將領。另外,陳水扁還通過頻繁授銜培植親信。
除此之外,陳水扁還在軍中搞“去中國化”,拆除營區內外所有有關“國家統一”的標語,取消軍中所有“中國”字符,下令政戰係統停止反“臺獨”教育,強化“擁扁”教育,灌輸“臺獨”謬論,推動“軍隊臺獨化”。對于陳水扁的言行,不少將領批評陳水扁數典忘祖、“叛國”、獨裁、好戰、草菅人命、不尊重專業,部分官兵則以退休、辭職表示抗議,更多的人則準備拿神聖一票來表達不滿。
信任危機削弱臺軍戰鬥力
臺灣當局不惜花費臺灣民眾的血汗錢,建立了一支為數38萬多的部隊,並裝備了從美國、法國等國家進口及臺灣自行研制的武器裝備,有些甚至是比較先進的武器。無論數量,還是武器裝備的質量,應該說臺軍擁有一定的實力。但是軍隊的戰鬥力不僅僅靠武器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精良,還應包括該支軍隊的信仰、紀律、訓練等。
臺軍效忠于臺灣的“憲法”,而臺灣的“憲法”明定臺灣與祖國大陸同屬于一個中國,臺灣獨立屬于“叛國”、叛亂行為,臺軍有責任予以阻止。但是陳水扁當局卻公開推行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臺獨”政策,顯然屬于“違憲”行為。對此,臺軍按理應該站出來反對和阻止臺灣當局的分裂政策,維護國家的統一。
陳水扁當局挑釁大陸的“臺獨”政策如果引發臺海危機,進而導致臺海戰爭,臺軍就面對如何選擇問題,即支持還是反對。然而,作為要打仗的軍隊,戰爭爆發後不容軍人去選擇和有任何疑慮。因為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誰而戰、不知要不要參戰的軍隊,不僅沒有戰鬥力可言,而且會喪失贏得戰爭的最佳時機。由此可見,長期受國民黨反“臺獨”教育影響的臺軍不會全力為陳水扁當局的“臺獨”使命去流血、犧牲。
面對陳水扁當局分裂國家、挑釁大陸及引爆臺海戰爭的極端政策,為了生活不受影響的臺灣軍人不便于公開站出來反對和阻止,但部分軍人以辭職、提前退役等方法來表示無聲的抗議,部分軍人盼望早日退役離開臺灣,更多的軍人則抱持消極怠工的態度,等戰爭打起來後再求脫身和保命之法。臺灣媒體報道,臺海戰爭一旦打響,不少臺灣軍人可能會棄槍離開部隊,甚至離開臺灣。有人因此認為,臺海戰爭不打就已有了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