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局負責選舉事務的機構“中選會”22日公布了臺灣地區首次縣市長、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長“三合一”選舉候選人名單,並宣布競選活動于23日開始啟動。 選舉是重要的民主形式,但臺灣地區近十年來選舉過多,耗費驚人。據臺灣當局負責選舉事務的機構“中選會”的預算資料,十年來島內納稅人已經花了131億多元新臺幣(4元約合人民幣1元),投入大大小小共21次的選舉。另據臺灣當局統計部門統計,十年來各“公職”候選人申報的競選經費合計超過999億元新臺幣。這只是“申報”的數字,實際因選舉所產生的支出估計應是申報數的數倍。此外,狂熱的選舉造成社會動蕩和民眾對立。為克服上述弊端,臺灣當局決定在今年12月將縣市(縣級市)長、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鄉級政權)長三個選舉合並舉行。9月20日,“三合一”選舉公告發布,一場島內主要政黨爭奪基層政權的選戰號角吹響。
“三合一”減少了選舉次數,但島內的“選舉狂熱症”並未減輕。記者11月20日抵臺,進行“三合一”選舉專題採訪。甫抵臺北,立刻感受到狂熱的氣氛:打開報紙,充斥著有關各陣營造勢活動、候選人拉票行程的報道和選情分析;打開電視,不是類似的新聞報道,就是競選廣告和選舉政論節目;在臺北縣,街道兩邊隨處可見印著候選人頭像和競選口號的旗幟、看板……
每有選舉必“賄聲賄影”,已成了臺灣的“怪現狀”。在這次選舉中,臺灣司法機構加強查賄,但仍有不少人頂風作案。11月17日,桃園地檢署一口氣起訴6名候選人涉嫌賄選,加上此前已起訴的5名候選人、1名參選人,桃園縣目前已有12名候(參)選人因涉嫌賄選被起訴。 候選人之間互相攻擊、互揭老底,甚至不惜造謠污蔑,也是臺灣選舉的老戲碼。記者一位臺灣朋友說,候選人“罵來罵去”、“告來告去”好比家常便飯,已經讓人見怪不怪。
除了“語言暴力”,選舉中還發生了暴力恐嚇事件。繼11月12日高雄縣六龜鄉發生涉及候選人的槍擊事件後,臺中縣大里市一位民進黨人士21日收到裝有一顆子彈的奠儀白包,指明要這位人士轉給他支持的縣議員候選人。
選風敗壞,一再遭到島內媒體和有識之士的詬病,也使許多理性的選民感到煩躁與無奈。各媒體發布的民調結果中,不願表態的選民動輒高達五成。但是,由于這次選舉事關主要政黨在基層的地盤,因此各黨對選戰依然“激情燃燒”。為在投票前最後催票、搶票,藍綠兩大陣營將在投票前的最後一個星期天11月27日,各自發動大規模遊行。此間媒體預見,隨著投票日的臨近,選戰的火藥味將越來越濃。(陳斌華、陳鍵興)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