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見證兩岸《富春山居圖》合璧 人比畫更有感情

時間:2011-06-02 09:58   來源:人民日報

 

  多媒體表現的《富春山居圖》6月1日開展,只有在這幅圖上,才能見到兩圖連接一起,接近火燒之前的原貌。

 

中華文化聯誼會會長趙少華(右)和周功鑫互贈禮物。

 

多媒體展示的《富春山居圖》,呈現出流動畫面和富春江水的倒影。陳曉星攝

  6月1日早晨,臺北故宮,人越聚越多,兩岸各界人士及長槍短炮的記者早早到達,等待“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10點開幕。

  因為是巔峰之作,因為身世坎坷,因為牽動兩岸,還因為“這個展覽給傳奇再添佳話”(臺灣中華文化總會劉兆玄會長言)……

  福氣緣分美夢

  給記者印象深刻的是,開幕式上的致辭個性分明,耐人尋味。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致辭的關鍵詞是“福氣”:“我們今天有何等的福氣!收藏此畫入宮的乾隆皇帝沒有這個福氣,他沒有看到過全圖,甚至反覆把玩的不是真跡。我們有那麼多的人排除萬難,辦成了這個展覽,這也是福氣。”

  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的致辭強調“緣分”,他説,660多年前,黃公望坐在浙江的某塊山坡上反覆揣摩,成就巨作,這是緣;《剩山圖》被浙江省博物館收藏,是緣;今天兩幅畫在臺北故宮同處一室,是緣。他熱情呼籲有一天能讓大陸觀眾也有緣見到“合璧”。此言一齣,滿堂掌聲。

  曾為這個展覽奔走的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的關鍵詞是“美夢”。他説,過去要辦這個展覽是白日夢,今天成真,成了美夢。今後兩岸的交流還是會有障礙,但只要大家能包容,有智慧,什麼樣的障礙都能克服。

  外行能看熱鬧 內行能看門道

  開幕式結束,齊聚一堂的記者抽籤進入展廳,昏黃的燈光帶人進入時光隧道,頂級國寶近在咫尺。一位同行情不自禁問我:“激動嗎?”雖然要卡位拍照,找人訪談,無暇靜心欣賞。但當對焦《無用師卷》圖時,我不由得怦然心跳:這是秘藏深宮的名跡首次進入大陸記者的鏡頭!而《剩山圖》也是首日在臺北露出真容。兩張圖並排舒展于一個展櫃中。提前一天趕到臺北的中華文化聯誼會會長趙少華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這對兄弟(指兩張畫)走了360年啊,終於走到一起。畫是有感情的,人比畫更有感情啊!”

  除了兩張圖的“合璧”,這個展覽的看點很多。展覽分二期,第一期至7月31日,包括“黃公望的書畫珍跡”、“富春山居圖臨倣本”、“黃公望的師承與交遊”;第二期從8月2日至9月5日,展出“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等。

  周功鑫院長在展覽開幕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我們不希望把兩幅畫擺在一起就算‘合璧’,我們希望把展覽辦得有深度,所以我們花了兩年的時間研究準備,拿出我們院藏的70件書畫,又向大陸幾個博物館和臺北收藏者商借13件作品,希望讓內行看到深度,也讓外行看到豐富的展品,知道一幅好畫好在哪,文人畫又是什麼,黃公望的師承來自哪,他對後世的影響又在哪,對於黃公望和文人畫有一個全貌的了解。他認真看了,也許就從看熱鬧到看門道了。”

  電子版值得觀賞

  大家至今對上海世博會上那幅電子版的《清明上河圖》津津樂道,此次“黃公望特展”也做了電子版的《富春山居圖》,圖下還有一條“江水”,倒映圖上青山農舍,遊魚往還其間,落花點點飄落,手靠近“水面”,有陣陣漣漪呼應。記者像釘在地上一樣狂按快門,一位臺灣同行拔腿就跑,我馬上跟上,他邊跑邊説:“快!兩張畫接起來了。”原來圖像畫軸一樣徐徐展開,另一端《剩山圖》轉出來,兩張圖在電子版中“粘”為一卷,接縫隱約可見。

  採訪時間已到,必須離場,記者還是戀戀地張望著展出字畫的210室、212室,除了“合璧”之作,唐寅、沈周、巨然、趙孟頫這些照亮中華文明的巨星們的作品,穿越時空聚集一室,訴説著那時的山水、那時的情懷、那時的衣帶飄飄……與《富春山居圖》同投火盆的《高士圖》,餘下的一段此次也共襄“合璧”。畫若能言,他們相遇將作怎樣的滄桑之嘆?

  (本報臺北6月1日電)

  還有多少國寶隔海相望(連結)

  1948年至1949年初,國民黨當局分三批共2972箱將故宮文物運抵臺灣,而“中研院史語所”、“中央圖書館”及“中央博物院”等的文物精品也隨之而行。其中,故宮文物有65萬件,包括書畫器物精品7萬多件,其餘為書籍、檔案。運抵臺灣的故宮文物雖僅是小部分,但多為精品。除了《富春山居圖》,最為知名的隔海分離文物還有:

  “三希堂”法帖

  王羲之之侄王珣的《伯遠帖》、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的《中秋帖》在北京故宮,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

  真跡在北京故宮,清院本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明代仇英所繪的《仇本清明上河圖》在遼寧省博物館。

  《滿文大藏經》

  共印製12部,至今雖僅有一部復現於世,不過數萬片梨木經書與108函印本俱全,其中32函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經板與76函藏于北京故宮。

  《四庫全書》

  文淵閣本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在國家圖書館,文溯閣本在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今藏浙江圖書館。

  《自敘帖》

  唐代懷素的《自敘帖》獨具“珠櫝合璧”的涵義,當年因日軍侵略,故宮文物管理人員曾以為暫避一時戰火就會平息,只帶走了帖冊,而將由珍稀木材製作的櫝匣留在了北京,現在帖藏臺北,匣藏北京。(記者 陳曉星 吳亞明 魏思夢)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