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赴臺合璧展覽點交啟運儀式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舉行。作為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這是第一次離館赴境外展覽。圖為浙江省博物館講解員講解《富春山居圖》。中新社發 汪恩民 攝
中新網北京6月1日電 題:當事人講述《富春山居圖》合璧背後十餘年故事
記者 朱鵬英
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在距今360多年前被燒成兩卷,前段《剩山圖》上世紀50年代後存于浙江省博物館,後段《無用師卷》1948年底運到臺灣後一直被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在兩岸關係日漸熱絡的背景下,經過兩岸有志之士十餘年的努力,兩畫將在臺北故宮合璧展出。
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是大陸最早致力推動兩岸《富春山居圖》合璧的當事人。他日前接受中新網記者電話採訪,講述了這幅傳世名作分處兩岸60餘年後實現首次合璧展出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謀劃合璧
楊建新介紹,與目前仍分藏兩岸的《四庫全書》、“三希帖”相比,《富春山居圖》是唯一一件文物分處海峽兩岸的稀世珍品,而它問世後的600多年裏發生的傳奇故事,更賦予了它額外的價值和意義。“《富春山居圖》的命運,也是兩岸同胞骨肉分離歷史的折射。”
楊建新回憶,幸運的是,他最近十六七年的工作,不管是在浙江省臺辦主任任上,還是在浙江省文化廳工作,始終都和《富春山居圖》“有點淵源”。
據介紹,上世紀90年代,楊建新在浙江省臺辦工作時就曾想用《富春山居圖》合展來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當時很強調經貿合作,這個當然也很重要,但是這畢竟是物與物的交流,而文化交流卻不一樣,它是人心的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流,是精神的交流。”
“98年,我和我的同事們開始謀劃《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的事情,99年覺得難辦,當時我們的畫過去臺灣,還是有可能,但是臺灣的畫拿過來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談及舊事,他語氣中不無遺憾。
“這樣我們就策劃了一個活動,叫做‘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圓合暨春江雅集活動’,我們邀請了30多位兩岸書畫家,一起臨摹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孔仲起、臺灣中華藝文交流協會會長史元欽、臺灣著名國畫家李奇茂等都有參與。舉辦這次有意義的文化交流活動,表達兩岸藝術家、書畫家、文化工作者的一種意願和情感。
道路曲折
當年組織兩岸書畫家臨摹《富春山居圖》後,浙江方面一直沒有放棄實現真正合璧的努力。只是由於臺灣陳水扁當局主政時期,兩岸關係比較緊張,兩畫雙向展出機會渺茫,兩岸不少有志之士意圖促成合璧,最終也未能成功。
“當時我們的《剩山圖》到臺灣展出還是有可能的,但是怎樣跟臺北同行互動,甚至爭取臺北的《無用師卷》來大陸展出,則是毫無可能。”楊建新回憶説。
2005年,《富春山居圖》合璧一事出現轉機。楊建新透露,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當年曾專程到浙江,並幾次到臺灣想努力促成這件事情,而臺灣方面的反饋仍是:浙江省博物館《剩山圖》先去臺灣展覽,臺北故宮的《無用師卷》來大陸展覽的事先不談。
楊建新當時表態,希望實現兩岸《富春山居圖》的交流,有來有往。浙江博物館的《剩山圖》去臺灣展覽沒有任何問題,但希望臺灣方面承諾適當的時候臺北故宮的《無用師卷》能赴大陸和浙江省博物館的《剩山圖》合璧展出。
“但當時臺灣方面連這樣一個遙遠的承諾都不願意。”楊建新今天回想此事仍掩不住遺憾。
關鍵問題卡殼
2008年,國民黨重新在臺灣主政,兩岸關係由對抗轉向和解,楊建新覺得時機成熟了些。
“2009年其實有個契機。”當年兩岸故宮在臺北故宮合辦“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這是兩岸故宮博物院60年來第一次合展,其中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有37件,包括多幅表現清宮生活的珍貴畫像。
楊建新告訴記者,在這個背景下,臺灣故宮方面多次託人帶口信或者書面來信,他們準備辦一個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希望能借浙江省博物館的《剩山圖》展出。他態度依舊:浙江方面過去沒問題,現在和未來都沒問題,但是希望能和臺北故宮實現雙向交流,希望臺北故宮的《無用師卷》在未來也能赴大陸展覽。
隨後,浙江接到了臺灣方面的正式來函,希望大陸能制定一個法律,即“司法免扣押條款”,不扣留在大陸展覽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
“一開始他們提出這個問題,我覺得匪夷所思,扣留臺北故宮博物院過來展覽的文物?坦率的説,我們連想都沒想過,怎麼可能呢?”楊建新後來才明白,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很多文物本來就是大陸運過去的,臺灣方面擔心大陸會不會借展覽機會扣留?
臺灣方面在來函中還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有70件文物被內定為“限展國寶”,即從不出宮,自己展覽也是最低4年才拿出來一次,包括《無用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