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陳水扁任期日漸走向尾聲,扁“政府”的各項政治清理動作也越來越大。繼“終統”事件之後,又陸續傳出“政府”下令拆除營區內所有兩蔣銅像,要求軍歌改用“臺語”(即閩南語)演唱,包括陳水扁出訪的華航專機也要改徽換名,機身的“China Airlines”要改漆成“Mandarin Airlines”。看來,陳水扁的“政治整形”運動已欲罷不能,但換了這些表皮的東西又能如何?
這些看似心意堅決的“正名”運動,雖然戴著“去中國化”的冠冕,其實卻是只有表皮的“政治整形”術,絲毫無助於實現所謂“臺獨”大業,反耗費了人力物力。以拆除兩蔣銅像為例,基本上這些銅像已是無害的歷史紀念物,扁“政府”卻視之如蛇蝎,必欲去之而後快,此舉其實只凸顯了阿扁的器量狹隘。
別忘了,整形手術都有風險,整得不好,結果可能比原來的樣子還糟糕。華航專機改名,就是一個西施變東施的例子。Mandarin一詞,源自清代西方人士稱呼清滿洲官吏為“滿大人”,這個詞不僅無法“去中國化”,還含有強烈的封建意味。阿扁不要“中國”,卻讓自己變成“滿大人”;殊不知,許多西方人心中的“滿大人”形象,就是身披滿清朝服的腐敗官吏。
至於軍歌要怎麼唱,容或有更多討論的餘地。用“臺語”唱軍歌,未必不雄壯;“國軍”要嘗這個鮮,也未始不可。問題是,從族群平等的立場看,如果要改,就不能只有“臺語”一種唱法,還應該寫出客家、原住民九族的歌詞,讓不同族群背景的軍人都能以“母語”演唱自己的軍歌。只不過,如此一來,一件簡單的事就變得複雜無比;軍人操練或作戰,難道可以各唱各的調?
要清除政治異己,當局可能還有無限的發揮空間;但除了他自己爽,對人民有什麼好處?(來源:中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