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操盤“深綠運動” 企圖重振“執政”低潮
 
 
  來源:      日期:2006-03-17 13:56

 

  從“終止國統”到所謂“反侵略日”,再到“三一八”大遊行,陳水扁操盤的一系列“深綠運動”已經開跑。在這個擁有很多敏感日子的3月,政治賭徒陳水扁及民進黨當局開始瘋狂下注。針對大陸《反分裂國家法》一週年,3月8日,臺灣“行政院”公然將3月14日定為“反侵略日”。加上此前的“終止國統”定案、宣佈“二二八降半旗”、披露所謂“臺海危機十週年”檔案、計劃“三一八”大遊行,陳水扁操盤的系列“深綠運動”已然開跑。

  
系列“深綠運動”開跑

  綜觀“深綠運動”來龍去脈,正式打響第一槍的當屬“二二八降半旗”。

  據臺灣媒體報道,“二二八降半旗”一事在2月23日的“行政院”內部會議上,出現過兩派意見。“挺扁派”認為此舉可以配合陳水扁的“廢統論”,“務實派”則以為“行政部門”不應隨之作秀。但隨著“廢統”方向愈來愈明確,陳水扁也釋出“同意降半旗”的消息,“務實派”幕僚才不敢再表示反對。

  就在2月28日臺灣首次“降半旗”的當天,陳水扁正式簽署“終止國統”文件。之後“魔鬼效應”很快顯現,綠營內“臺獨”聲浪不絕。連一直在“終止國統”問題上態度曖昧的“行政院長”蘇貞昌,突然間也恢復了“激獨”作風,稱“臺灣絕非中國的一部分”,“通過‘修憲’的程式就可以改變‘四不’”。

  尤其在3月8日,為了“反制”大陸,臺“行政院”突出“奇招”,把3月14日列為“反侵略日”,輿論譁然。臺灣媒體指出,由“行政院”通過對大陸“反侵略”的正式決議,在政治意涵上,無異是將大陸定位為“侵略國”。

  其實,無論是制定“反侵略日”、披露所謂“臺海危機十週年”檔案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即將到來的民進黨“三一八”遊行造勢。

  此外,一些“深綠人士”聲稱要籌組“鐵桿泛綠訪問團”,當面向大陸高層“發聲”;臺“國防部”正在研議修改已經有80多年曆史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歌,讓“黨”旗變“國”旗,以凸顯臺灣的“國家定位”;“新聞局長”鄭文燦也發佈新聞稿稱,對大陸演藝人士赴臺訪問或進行宣傳活動,必須“依法行政,嚴加管理”。

  

企圖重振“執政”低潮

  陳水扁這次操盤“深綠運動”的背後,是他“執政”幾年來臺灣的經濟衰退、政治腐敗、社會動蕩。但他每每在劣跡斑斑的“執政危機”中能站穩腳跟,靠的就是“臺獨牌”和其擅長的街頭政治路線。

  日前,陳水扁“執政”氣勢無疑已陷入空前的低潮。剛剛推出一個月就造成臺灣多處公路大塞車的“ETC國道電子收費系統”,人人喊打;正處於環境評估階段的澎湖吉貝島BOT開發案,錯誤連連;高雄捷運又傳出工地塌陷意外,交通大亂;“卡奴”接連自殺,甚至已經嚴重危及臺灣經濟……

  既然“執政”無力,又不願放棄權位,陳水扁只好在兩岸問題上製造議題,轉移民眾的視線。另一方面,“立法院”裏“朝小野大”使政令難出“總統府”,陳水扁騰挪的空間越來越小,留給他的就只有赤裸裸地打“臺獨牌”一條路了。而打“臺獨牌”,主要仰仗的又是其所擅長的街頭政治方式——“三一八”大遊行即為其所操盤“深綠運動”的重要項目。

  針對“三一八”大遊行,臺灣《聯合晚報》發表社論説,此舉不過是企圖訴求國際對“終統”的支援,為陳水扁的“臺獨”行徑“保駕護航”。這種遊行,是民進黨缺乏想像力、缺乏歷史觀的一種表現,根本無法吸引民眾來參與,只會出現找人湊數走走路的局面。

  另有觀察人士認為,作為一個政治賭徒,陳水扁屢屢得手,儼然從一個“瘸腳總統”正式成為“臺獨”新旗手。在“執政”成績無可挽回之後,他“置之死地而後生”、孤注一擲的賭徒心態更加明顯;在失去看重民生問題的臺灣民眾支援後,其大打“本土意識”、抓住“臺獨基本教義派”、鞏固“深綠陣營”的路線亦更加明確。

 “臺獨”倒計時?

  按照陳水扁及民進黨當局既定的路線,在一系列“深綠運動”開跑之後,接下來就是推動1萬場次的“新憲公投”造勢,並企圖將氣勢連貫到2008年。

  島內分析人士認為,陳水扁為自己的瘋狂舉動所打的如意算盤是:通過不斷拋出“臺獨”訴求迎合“獨”派團體,鞏固深綠基本盤,同時將2008年選舉變為一場“統獨大對決”,借“拼政治”竊取“勝利果實”。如果這一目的無法達成,還可以退而求其次,借助他慣用的“進一大步退一小步”的伎倆,在一點點地把臺灣往“臺獨”的方向推動的過程中,確立他“臺獨教父”的地位,盡可能延長自己的政治生命。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認為,陳水扁操盤的“臺獨”離最終“獨立”只差四步,將他在2000年就職之初提出的“四不一沒有”欺騙性承諾倒過來,就可發現他設計的“法理臺獨”步驟:先廢統,然後“新憲公投”,修改“憲法”,進而更改“國號”,最後“宣佈獨立”。廢統之後,“新憲公投”將是核心的一步,因為其實質是“統獨公投”,而一旦通過,任何人在臺灣當選領導人,都不得不走“法理獨立”之路。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作者:曾繁娟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