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扁促中美關係質變
 
 
  來源:      日期:2006-03-16 16:06

 

  2月27日,陳水扁一意孤行“終統”,使兩岸關係進入新的緊張期。不管承認與否,美國作為兩岸之間的平衡杠桿抑或“仲裁者”都感到異常難堪,美國的壓力第一次對阿扁失效。對中美兩個大國而言,陳水扁率性而為使雙方關係悄然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是質變,將迫使中美互動朝著理性和理解的方向發展。

  中國爭取國際支援

  第一個變化當是暴露了美國在臺海的影響力不過爾爾。長期以來,國際社會體認美國在兩岸關係上的重大作用,美國更是自信在兩岸問題上的終極影響力。從兩蔣時代、李登輝的“兩國論”再到陳水扁“切香腸”的得寸進尺,美國總能在臺灣領導人將要突破美國所能忍受的底線時通過言辭警告迫使臺灣退避三舍。這一次,美國連番警告但阿扁依然故我,令美國顏面盡失。阿扁這次恐怕會竊笑美國才是真正的“紙老虎”。

  美國得知阿扁鐵心“終統”後,無奈中只能和阿扁斟酌“終統”措辭。觀察家認為這是美臺合流的跡象,其實,美國反對陳水扁“終統”的態度是堅決的,只是最初對阿扁估計不足而被迫採取的中和措施而已。

  第二個變化是中國主動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援。在美國無奈的情勢下,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及時向國際社會通報,爭取安南秘書長和德、俄等大國支援,效果良好。中國將臺灣問題提交國際社會體現了中國的自信,也反正了美國在兩岸關係上的影響力日漸衰微。

  陳水扁“終統”給予國際社會一個事實,“美國因素”並非臺海的決定力量。正如香港時事評論員邱震海所論:“自這一番交鋒後,對臺海現狀的定義權,在相當程度上已到了兩岸領導人的手中。”

  擴大至更為廣闊的亞太和全球視野,中美兩國關係會朝著相互理解的方向發展。一方面,美國為了消弭中國的不滿和出於對陳水扁“不聽話”的教訓,美國總統布希會在胡錦濤主席訪美時採取解釋和安撫。

  中國當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順勢解決困擾中美政經關係的一些難題,爭取美國讓步,這也是國際政治外交博弈的通常規則。另一方面,美國對臺“放縱”也為中國獨立自主解決臺灣問題,自主出臺對臺方略預留了空間。再者,經過此番變故,美國也意識到阿扁包括其他的“臺獨”勢力才是最大的麻煩製造者,這或許是中美兩國意外達到的共識。也正因為如此,輿論已經傳出美國將高規格接待即將訪美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

  中美關係增加互信

  “終統”之前的一段時間,觀察家認為中美關係在處理臺灣問題上已有充分默契。從美國再三警告陳水扁的情況看,此論不謬。美國功虧一簣固然尷尬,但中美關係由此可以增加互信,相互諒解,恐怕是阿扁所沒有料到的。 (摘自馬來西亞《南洋商報》;作者:宇文達)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