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老營盤戰鬥

時間:2011-11-04 13:10   來源:贛州晚報

  老營盤地名的由來

  興國縣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胡玉春告訴記者,興國的老營盤在宋代以前叫白羊坳,歷代均在隘口駐軍把關。蘇區時期,這裡是中央蘇區的西大門。老營盤地處興國通往泰和和吉安的交通要道,是古代興國的邊檢所在地,即巡檢司的營房,駐紮的都是把守關口的士兵和軍官。

  宋時,岳飛派兵在贛南鎮壓當地農民起義,於是在白羊坳設立了營盤,之所以後來取名老營盤,主要是為區別於當時已有的于都新營盤,即現在的于都銀坑。于都縣新營盤後因發現了銀礦,就改名為銀坑了。而興國老營盤的地名則一直沿用至今。

緬懷烈士。

  一場遭遇戰

  第三次反“圍剿”時,老營盤成為戰場純粹是偶然。1931年9月7日,紅軍計劃在興國高興圩圍殲國民黨蔣鼎文第九師。由於情報有誤,紅軍並不知蔣鼎文已于6日將高興圩移防給了國民黨蔡廷鍇第十九路軍,經老營盤撤往泰和縣。紅三軍軍長黃公略7日淩晨率部趕到老營盤附近時,意外地發現敵蔣鼎文師正在老營盤村的峽谷裏集合,準備出發開往泰和。原來,蔣鼎文師6日行軍到達老營盤村,天降大雨,山洪沖走了山溪間的小橋,蔣鼎文師無奈留滯在了老營盤村、黃土坳一帶宿營。

  由於事發突然,來不及請示,敢打敢拼的黃公略率領紅三軍,在蕭克的獨立五師配合下,以寡擊眾,迅速向老營盤附近的敵軍發起進攻。蔣鼎文的第九師為國民黨主力師,下轄2個旅6個團,加上師部直屬部隊,共有近萬人馬。而黃公略的紅三軍雖然號稱一個軍,但經過連續大半年的反“圍剿”戰爭後,不過3000多人。由於進攻突然,敵人猝不及防,老營盤的敵第九獨立旅3000多人被消滅,其中一個新兵團被集體俘虜。當日午後1時,紅三軍打掃戰場後迅速撤離了老營盤。這一仗,據當時的戰鬥詳報,俘敵1133人,繳槍1186支。紅軍此戰傷443人,陣亡135人,失去聯絡133人。

  這一仗之所以取得勝利,除了敵人毫無準備外,還要得益於老營盤隘口的地形優勢。今天,當我們來到當年戰鬥的地方時發現,戰場遺址變化並不大,在這個長達幾公里的深溝山谷裏,寬度僅僅一米多,山谷的兩側是茂密的樹叢。處在這樣的地形,一旦突然遭受到兩側高地的襲擊,只能被動挨打。

  據了解,老營盤隘口是一座古代通關邊檢的關隘。作為關隘,地形一般呈狹長的峽谷狀。這樣的設計方便於把守邊關的士兵對隘口的掌控。也正是這種地形,敢打敢拼的黃公略當時就不經請示,果斷地發動了對敵攻擊,並且速戰速決取得了勝利。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