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傳承蘇區精神 訪《八子參軍》導演

時間:2011-11-04 13:27   來源:中國贛州網-贛南日報

用“情”傳承蘇區精神

——訪大型採茶歌舞劇《八子參軍》導演張曼君

□記者劉珊伊

  11月3日,大型採茶歌舞劇《八子參軍》在贛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學術報告館進行著裝聯合綵排。該劇大量運用現代新型電腦燈光技術,服裝色彩與燈光達到完美融合。 記者吳悅 攝

  著名導演張曼君曾是贛州土生土長的採茶戲演員,是第1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1993年,她執導的《山歌情》,為我市捧回了文華獎和“五個一工程”獎2項大獎。後來執導的《快樂標兵》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我市目前傾力打造的文化大戲《八子參軍》也邀請了張曼君親自執導。11月3日,記者在《八子參軍》排練現場見到了張曼君,她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八子參軍》從傳統意義上的革命歷史題材角度,選取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更具人情的主題,更加彰顯人類的樸實情感,更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蘇區精神和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戲劇創作寶藏。贛州市委、市政府以高瞻遠矚的眼光選定了《八子參軍》這一題材,旨在弘揚蘇區的傳統文化,弘揚老區人民偉大的精神。”張曼君曾執導過多部贛南蘇區題材的戲劇作品,她告訴記者,相比她以往執導的劇目,《八子參軍》這部戲最大的亮點和看點在於,選取了更具人情的角度,更加關注人的本體、關注人的心靈、關注人的感情,更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她説,不管世事如何變遷,人們情感的共振和共鳴是永恒的,是值得藝術家去探求的。因此,創作團隊力爭將其打造成一個感人肺腑的藝術品,並使之傳承下去。

  “贛南採茶戲是整部戲的根。”張曼君説,蘇區文化無疑是贛南獨一無二的標簽,而在藝術形態層面,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特點則集中表現在贛南採茶戲。贛南採茶戲的演唱、音樂、歌舞等不可替代的表演形態特質正是最能表達蘇區文化的渠道。一直以來,我們創作團隊堅持的目標就是以贛南採茶戲為標桿,擴展音樂、歌舞的影響力,和全國的藝術表現形態接軌,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具有全國效應的、群眾廣泛認同的戲。

  今年恰逢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80週年,張曼君表示,《八子參軍》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出,意義重大。“在80週年這麼一個時間節點編排這部戲,並不是為了紀念而紀念,戲劇醞釀的整個文化的氣息、生命的形態都給予了紀念活動以更有生命意義的價值。”張曼君説,在藝術家們看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胚胎,如今,生長在這裡的人們,懷著對這塊土地的獨特感情,開始重新思考為什麼這塊土地上能呈現如此偉大的壯舉?為什麼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會生生不息、子子孫孫地守護著一個信念?大家對蘇區文化、紅色文化的記憶和理解,找到了一種共振和共鳴。

  一部戲從無到有,凝聚著演職人員的辛勤汗水,演員們身上秉承的蘇區精神時時感動著張曼君。“當戲劇結尾唱到‘子子孫孫傳萬代’時,我更多的是為我們臺上的演員感動,正是他們無私無畏地付出那麼多,才使這部戲走到今天。”張曼君動情地説。在訓練的過程中,演員們非常辛苦,很多跌爬滾打的動作,演員們不畏艱辛,受傷、帶病排練,一遍一遍重復毫無怨言。“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蘇區後代們樸實、勤勞、勇敢、奉獻的精神,他們不但是在創作一部藝術作品,更是在重塑自己的靈魂。假如這部戲交給其他的院團來演繹,肯定無法表現出如此樸實、真摯的情感,正是紅土地上孕育出來的院團和演員,才能將它演繹得如此原汁原味。因為,他們的文化血液裏面涌動著蘇區情懷。”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