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朱鎔基總理出訪亞、非三國-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


 

肯尼亞概況
 
 
  來源:      日期:2002-04-17 15:04

 
        國名:肯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Kenya)

  獨立日:12月12日(1963年)

  國慶日:12月12日(1963年)

  國旗:國旗是根據獨立前肯尼亞非洲民族聯盟的旗幟為基礎而設計的。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黑、紅、綠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構成,紅色長方形上下各有一白邊。旗面中間的圖案為一面盾和兩支交叉著的長矛。黑色象徵肯尼亞人民,紅色象徵為自由而鬥爭,綠色象徵農業和自然資源,白色象徵統一與和平;矛和盾圖案象徵祖國統一和為捍衛自由而鬥爭。


       國徽:圖案下方為山峰,象徵非洲的第二高峰——海拔5199米的基里尼亞加峰;山坡上有咖啡、劍麻、菠蘿等圖案,象徵該國豐富的農產品。山峰之上為盾徽,盾面上是國旗圖案,中間有一只握斧的雄雞,這是肯尼亞非洲民族聯盟的標志,也象徵肯尼亞人民新的繁榮生活。盾徽背後有兩支交叉著的長矛,兩側各有一頭象徵力量的雄獅,底部的紅色綬帶上用斯瓦希里文寫著“共處”。


  國家元首:總統丹尼爾·阿拉普·莫伊(daniel arap moi) ,1978年10月就任,1979年11月、1983年9月、1988年3月、1992年12月和1997年12月五次連任。

  自然地理:面積58. 2646萬平方公里。位于非洲東部,地跨赤道。東與索馬里為鄰,北與埃塞俄比亞、蘇丹接壤,西與烏幹達交界,南與坦桑尼亞相連,東南瀕印度洋。海岸線長約536公里。沿海為平原地帶,其余大部分為海拔1000-1200米的高原。東非大裂谷東支縱切高原南北,將高地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非大裂谷東支縱切高原南北,將高地分成東、西兩部分。大裂谷谷底在高原以下450-1000米,寬50-100公里,分布著深淺不等的湖泊,並屹立著許多火山。北部為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約佔全國總面積的56%。東部高地的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是全國最高峰、非洲第二高峰,峰頂終年積雪;瓦加加伊死火山海拔4321米,以巨大的火山口(直徑達15公里)而馳名。河流、湖泊眾多,最大的河流為塔納河、加拉納河。境內受東南信風與東北信風的影響,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西南部高原區除大裂谷谷底地區幹熱外,都屬亞熱帶森林氣候。氣候溫和,各月平均溫度都在14-19℃之間,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東部沿海平原區炎熱濕潤,年平均溫度24℃,年均降水量500-1200毫米,主要集中在5月;北部和東半部半沙漠區,氣候幹熱少雨,年降水量250-500毫米。3-6月為長雨季,10-12月為短雨季,其余月份為旱季。


  人口:2940萬(2000年)。全國有48個部族,吉庫尤族為最大部族,佔全國人口的25%,其次是盧希亞、盧奧、康巴等族。此外,還有少數印巴人、阿拉伯人和歐洲人。全國人口的38%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6%信奉伊斯蘭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斯瓦希里語為國語,與英語同為官方語言。

  首都:內羅畢(nairobi)人口約200萬(2000年)。年平均氣溫27. 9℃。

  簡史:肯尼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境內曾出土約260萬年前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公元7世紀,肯尼亞東南沿海已形成一些商業城市,阿拉伯人開始到此經商和定居。15世紀至19世紀,葡、英殖民者相繼侵入,1920年成為英國殖民地。1920年後,肯爭取獨立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1952年愛國武裝組織“茅茅”運動領導人民展開了大規模的武裝鬥爭。1962年2月倫敦制憲會議決定由肯尼亞非洲民族聯盟(簡稱“肯盟”)和肯尼亞非洲民主聯盟組成聯合政府。1963年5月肯舉行大選,肯盟獲勝。同年6月1日成立自治政府,12月12日宣告獨立。1964年12月12日,肯尼亞共和國成立,但仍留在英聯邦內,肯雅塔出任首任總統。1978年肯雅塔病逝,莫伊繼任總統。1982年6月議會通過憲法修正草案,確立實行一黨制。1991年12月實行多黨制。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7個省和1個省級特區,省以下設區、鄉、村。7個省為中央省、裂谷省、尼安薩省、西方省、東方省、東北省、濱海省。1個省級特區為內羅畢特區。


  政治:1964年頒布共和國憲法,後經多次修改。1982年6月,肯通過修憲確立實行一黨制。1991年12月改行多黨制,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任期5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當選總統需在獲得多數票的同時,在全國8省中的5省得票率超過25%;總統擁有最高行政權和任免權,有權召集或解散議會;總統和內閣集體對議會負責;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言論、集會、結社和遷徙的自由。成立于1963年的國民議會為肯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1992年底舉行首次多黨議會選舉,議會中開始出現反對黨席位。根據憲法,國民議會有立法、審議財政計劃、通過政府財政預算、監督政府事務等職責,並有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及彈劾閣員或政府的權力。國民議會由224名議員組成,其中民選議員210名,總統指定議員12名,當然議員(國民議會議長和總檢察長)2名。每屆議會任期5年。實行總統內閣制,內閣由總統、副總統、各部部長和總檢察長共29人組成。


        經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之一。實行以私營經濟為主、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混合經濟”體制,私營經濟佔整體經濟的70%。農業、服務業和工業是國民經濟三大支柱,茶葉、咖啡和花卉是農業三大創匯項目。工業在東非地區相對發達,日用品基本自給。礦藏主要有純鹼、鹽、螢石、石灰石、重晶石、金、銀、銅、鋁、鋅及鈮、釷等。目前除純鹼和螢石外,多數礦藏尚未開發。工業獨立以後發展較快,門類漸趨齊全。所需日用消費品85%由國內生產,其中服裝、紙張、食品、飲料、香煙等基本自給,有些還供出口。較大的企業有煉油、輪胎、水泥、軋鋼、發電、汽車裝配廠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全國85%的人口從事農、牧業。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咖啡等。畜牧業在經濟中也較重要,服務業包括財政、保險、不動產、商業服務及其他服務業。旅遊業較發達,為主要創匯行業之一。主要旅遊點有內羅畢、察沃、安博塞利、納庫魯、馬賽馬拉等地的國家公園、湖泊風景區及東非大裂谷、肯尼亞山和蒙巴薩海濱等。貨幣名稱:肯尼亞先令(Kenya shilling),1肯鎊=20肯先令。


        新聞發版:主要報刊有《旗幟報》(英文日報)、《民族日報》(英文)、《今日民族報》(斯瓦希里文日報)、《肯尼亞時報》(英文日報,“肯盟”黨報)、《每周評論》(肯最大的私營英文周刊)和《東非人報》(英文周報),1994年11月首次發行,在肯尼亞、烏幹達和坦桑尼亞同時出版。肯尼亞通訊社為官方通訊社,成立于1964年,向內羅畢的廣播電臺、電視臺和報刊提供新聞和圖片。肯尼亞廣播公司,係英殖民者設立,電臺于1928年開播,用英語、斯瓦希里語、印地語和15種非洲語言廣播。1964年肯獨立後,將其收歸國有,改名為“肯尼亞之聲”,使之成為國家廣播機構。“肯尼亞之聲”由國家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兩部分組成。電臺用英語、斯瓦希里語、印地語和15種非洲語言廣播。電視臺于1983年正式開播,用英語和斯瓦希里語播放。“肯尼亞電視網”為1990年成立的私營電視臺,用英語廣播,大量轉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節目。肯尼亞廣播電視公司,1987年成立,係肯目前規模最大、廣播電視節目能覆蓋全國的廣播電視公司。

       軍事:獨立後建軍。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總參謀部是最高指揮機構,總統通過總參謀部長統帥全軍。實行志願兵役制。


  外交:奉行和平、睦鄰友好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謀求地區和平與發展,反對外來幹涉和外國意識形態的滲入,重視發展同西方及鄰國的關係,注意同各國發展經濟和貿易關係,開展全方位務實外交,強調外交為經濟服務。

  與中國的關係:1963年12月14日,肯尼亞同中國建交。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