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國(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獨立日:2月28日(1922年)
國慶日:7月23日(1952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部分中間有國徽圖案。紅色象徵革命,白色象徵純潔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徵埃及過去的黑暗歲月。
國徽:為一只金色的鷹,稱薩拉丁雄鷹。金鷹昂首挺立、舒展雙翼,象徵勝利、勇敢和忠誠,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風暴、在高空自由飛翔的化身。鷹胸前為盾形的紅、白、黑三色國旗圖案,底部座基飾帶上寫著“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國花:蓮花
國石:橄欖石
國家政要:總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muhammed hosni mubarak),1981年10月當選,1987年10月、1993年10月、1999年9月三次連任;總理阿提夫·穆罕默德·奧貝德(atef mohammed obeid) ,1999年10月任總理。
自然地理:面積100.2萬平方公里。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一小部分領土(西奈半島)位于亞洲西南角。西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臨地中海。海岸線長約2700公里。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沙伊卜巴納特山海拔2187米。尼羅河貫穿南北,境內長1350公里,兩岸形成寬約3—16公里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里)。全境幹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侯,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侯,炎熱幹燥,沙漠地區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使農作物受害。
人口:6521萬(2000年),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約佔87%。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約佔11. 8%。希臘東正教、天主教等其他基督教徒約25萬,還有少數猶太教徒。伊斯蘭教為國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中上層通用英語,法語次之。
首都:開羅(cairo),人口約1577萬(2000年),夏季平均氣溫最高34. 2℃,最低20. 8℃;冬季最高19. 9℃,最低9. 7℃。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6個省,省下設縣、市、區和村。各省名稱如下:開羅省、吉薩省、蓋爾尤比省、曼努菲亞省、杜米亞特省、達卡利亞省、卡夫拉·謝赫省、貝尼·蘇夫省、法尤姆省、米尼亞省、索哈傑省、西納省、阿斯旺省、紅海省、西部省、阿斯尤特省、新河谷省、亞歷山大省、布哈拉省、北西奈省、南西奈省、塞得港省、伊斯梅利亞省、蘇伊士省、東部省、馬特魯省。
簡史: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3200年出現奴隸制的統一國家,當時國王稱法老。公元前525年為波斯人徵服,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公元前332年左右,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打敗波斯人,建立了希臘—馬其頓人的統治。公元前30年羅馬執政屋大維出兵侵入埃及,從此羅馬統治達600余年,使埃及成為當時主要的基督教國家之一。公元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在埃及推行“阿拉伯化”。1517年被土耳其人徵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1798—1801年,法國拿破侖入侵並統治3年。1882年英國軍隊佔領埃及。埃及名義上仍屬奧斯曼帝國版圖,實際上成為英殖民地。1914年,英取消奧斯曼帝國對埃的宗主權,宣布埃為英的“保護國”。迫于埃及民族運動的壓力,1922年2月28日,英被迫承認埃及為獨立國家,但保留對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直到1956年英國軍隊撤出蘇伊士運河區。1952年7月23日,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國家政權。1953年6月18日,埃廢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國,穆罕默德·納吉布出任第一任總統兼總理。1954年11月納賽爾取代納吉布任總統。1956年納賽爾宣布把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並挫敗英、法、以聯合軍事幹預。1958年2月,埃同敘利亞聯合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9月,敘利亞政變後脫離阿聯。1970年納賽爾病逝,薩達特繼任總統。1971年9月1日埃及改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總統遇刺逝世後,穆巴拉克當選總統。
政治:永久憲法于1971年9月11日經公民投票通過。憲法規定埃及是“以勞動人民力量聯盟為基礎的民主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經濟上有“國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三種形式;總統是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由人民議會提名,公民投票選出,任期6年,任命副總統、總理及內閣部長,以及解散人民議會,在特殊時期可採取緊急措施;在人民議會(立法機關)閉會期間,還可通過頒布法令進行統治。1980年5月22日經公民投票修改憲法,規定政治制度“建立在多黨制基礎上”;“總統可多次連選連任”,並增加了“建立協商會議”的條文。人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議會的主要職能是:提名總統候選人;主持制定和修改憲法;決定國家總政策;批準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國家預算、決算,並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協商會議是薩達特總統于1979年提出建立並寫入憲法的。1980年11月1日,協商會議正式成立。委員共210名,其中三分之二由各階層、機構和派別選舉產生,其中一半應是工人和農民;三分之一由總統任命。根據憲法規定,協商會議是與人民議會並立存在但無立法權和監督權的咨詢機構。每屆任期六年,三年改選一半委員,可連選連任,亦可再次任命。協商會議設主席、副主席。
經濟:主要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等。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鋁、銅和滑石等。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近年來石油、鋼鐵、電力、化肥、水泥、機械等重工業也有較大發展,石油工業發展尤為迅速,佔國內生產總值18.63%。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56%,但70%糧食靠進口。政府極為重視農業發展和擴大耕地面積。主要農產品有棉花、小麥、水稻、玉米、甘蔗、高粱、亞麻、花生、水果、蔬菜等。小麥大部分仍靠進口。埃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勝古跡很多,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條件。主要旅遊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愛資哈爾清真寺、古城堡、希臘羅馬博物館、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宮、盧克索神廟、卡納克神廟、國王谷、阿斯旺水壩等。旅遊收入是埃外匯收入主要來源之一。財政來源除稅收外,主要靠石油、僑匯、運河和旅遊四項收入。貨幣名稱:埃及鎊。
新聞出版:有日報7家,各種期刊70多種。主要阿拉伯文報刊及其發行量為:《消息報》、《金字塔報》、《共和國報》、《晚報》、《金字塔經濟學家》(周刊)、《最後一點鐘》(周刊)、《圖畫》(周刊)、《魯茲·尤素福》(周刊)。主要法文報刊:《埃及前進報》和《埃及日報》。中東通訊社是唯一的國家通訊社,1956年成立。國家廣播電臺于1928年創建,用阿拉伯語及30多種外語向國內外廣播。中東廣播電臺建于1964年,主要為商業服務。亞歷山大廣播電臺建于1960年,用阿拉伯語播音。埃及電視臺(國營)建于1960年,共有3個頻道,用阿拉伯語播放節目。第二頻道每天在固定時間里用英、法語播放新聞節目。
軍事:總統兼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為國防委員會,主席由總統兼任。最高統帥和總司令通過總參謀部指揮全軍。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制度,義務兵服役期3年。
外交: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友好和不結盟政策。主張在相互尊重和不幹涉內政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與合作關係。
與中國關係:1956年5月30日,埃及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埃及是第一個承認我國並同我建交的阿拉伯、非洲國家。1999年4月穆巴拉克總統訪華時,與江澤民主席簽署了兩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的聯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