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歷史名城伊斯坦布爾(istanbul)位于巴爾幹半島的東端,扼黑海咽喉,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作為歐亞兩洲分界線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從城中穿過,將這座古城一分為二,伊斯坦布爾也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座地跨歐亞兩洲的城市。
伊斯坦布爾始建于公元前660年,當時稱拜佔庭。公元324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又稱拜佔庭帝國)的首都。公元1453年,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佔此城,滅亡了東羅馬,這里又成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並改名為伊斯坦布爾,直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遷都安卡拉為止。
13世紀初,十字軍進攻時,這座古城曾被燒毀。如今,市區已擴大到黃金角灣以北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的于斯屈達爾等地。在黃金角南面的伊斯坦布爾舊城區仍保留有城牆,城牆使地處半島的城區與大陸相隔。經過近年來的市政建設,伊斯坦布爾的市容更加多姿多彩,既有沿著海峽地形蜿蜒曲折的古老街衢,又有寬敞筆直的土耳其大道、獨立大道以及聳立在大道兩旁的現代化大廈。蒼穹下,清真寺尖塔閃閃發光,紅屋頂的哥特式建築和古色古香的伊斯蘭屋宇交錯其間;現代化的洲際旅館和古羅馬的狄奧多西城牆交相輝映。
近1700年的都城歷史,給伊斯坦布爾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市內3000余座大小清真寺,可供全市1000萬穆斯林禮拜之用。此外,城市內高聳的宣禮塔多達1000余座,在伊斯坦布爾市,只要舉目四望,總會有造型各異的宣禮塔映入眼簾,故城市也有“宣禮塔城”之稱。
在舊城區,有一處是1453年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進攻時曾以大炮破城之地,人稱為“大炮門”。舊區城牆長7.2公里,有兩重,內牆築于413年,外牆築于447年,外有城濠圍護,內牆較高,約9米,厚4.8米,城牆上布以了望塔。了望塔高18米,間距54米。外城牆設有92座炮塔,今猶存56座。海邊的城牆築于439年。沿黃金角的城牆高9米,為石料構築,原有110座了望塔和14座城門,今僅存小部分。沿馬爾馬拉海岸的城牆延伸8公里,今大部猶存。
舊城區的托普卡珀博物館原是土耳其蘇丹的宮殿,建于1478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辟為博物館,博物館佔地70萬平方米,館內收藏有土耳其歷史上許多珍貴文物,其中珍藏中國古瓷約1萬件,已成為中土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見證。多爾瑪巴赫切宮是19世紀以後蘇丹的王宮,建築精美,以精湛的雕刻和華麗的壁畫、吊燈和裝飾品著稱。伊斯坦布爾最著名的清真寺是建于1616年的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它有6個塔,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六塔清真寺。因造型別致,又以“藍色清真寺”聞名于世。
舊城區內有7座小山,因當時羅馬帝國皇帝曾把這里看成是新羅馬,羅馬有7山,此亦相倣。其中,6山沿黃金角,1山孤峙西南,這些山頂大多平坦,但坡道頗峻,7山分布的名勝古跡達40處左右,第一山有聖索菲亞教堂、聖艾琳教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艾哈邁德三世噴泉、彩磚閣、托普卡珀博物館、馬爾馬拉海濱城牆。第二山有努魯奧斯曼尼耶清真寺、火焚柱、室內大市場。第三山有拉萊利清真寺、瓦侖斯引水槽。第四山有法蒂赫清真寺、埃斯基·伊瑪萊特清真寺。第五山有居爾清真寺、蒙古聖瑪麗教堂。第六山有卡里耶清真寺、阿德里安諾普爾門、君士坦西宮。第七山有七塔堡、伊姆拉霍爾清真寺(即斯陶迪翁的聖約翰教堂)。市中心的商業區十分繁華。黃金角南岸古老的室內市場,為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室內市場。創建于1461年,後又幾經擴建,佔地達3萬平方米。8面開門,內有4000家店鋪、20家客棧和65條街巷,每天車水馬龍,人如潮涌。
提起伊斯坦布爾,人們自然聯想起世界上唯一飛跨歐亞兩洲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它的雄姿以及秀麗的海峽風光和素負勝名的千年古跡,使伊斯坦布爾成為世界著名旅遊勝地。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建于1973年,它將被海峽分割的城市聯在了一起,也把歐亞兩大洲連結在一起。這是一座造型獨特的吊橋,全長1560米,除兩頭的鋼架外,中間沒有橋墩,各種類型的船只都可通過,是歐洲第一大吊橋,世界第四大吊橋。入夜,橋上華燈齊明,遠遠望去,宛如巨龍淩空。此外,城市還建有加拉塔橋和阿塔圖爾克橋連結新、舊城區。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工業、運輸、貿易和文化中心,是聯結歐亞的樞紐,公路和鐵路四通八達。耶希爾科伊機場是土耳其最大的國際機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