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采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字號:
學子情深——割不斷的兩岸情

  時間:2007-10-11 09:01    來源:台灣網     
 
    一 姊妹情 情綿綿

 

  我讀小學時,同學的年齡參差不齊,有的竟大我三四歲。他們對我這個小學妹,可以説是愛護有加,關懷備至。早晨,她們牽著我的手,披著朝霞走在田間小道上;傍晚,她們看著我跳著唱著,踩著夕陽的余暉走回家去。

 

  她們為我的優異成績高興;我為她們精緻的針線活折服。

 

  快樂的小學生活結束了。紅樓(教學大樓的尖頂呈紅色)的鐘聲伴隨著畢業歌,我們告別了親愛的母校和同學。我的小學姐們,為什麼不和我一樣去考中學呢?當時幼稚的我,一點都不懂大姐姐們的心事。原來,她們的家庭生活困難,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家長們忙著給她們找了婆家。又過了兩年,傷心的消息傳來,五六個學姊跟著家人去了臺灣。

 

  我忙於讀書,後來參軍,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誰還敢和臺灣朋友聯繫?從此我們天各一方,把彼此的思念埋藏在心底。

 

  通過漫長的時空隧道,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神州大地繁花似錦。臺灣海峽的堅冰也紛紛綻開了裂縫。我那離別了三十年的學姊,衝破精神上的桎梏,借助銀燕的翅膀飛回大陸,飛到親人們身邊。

 

  在賓館裏,我和最好的兩位大學姊會面了,我們端詳半天,熱淚盈眶,無言相對,心中卻翻騰著比錢江潮還要大的波濤。當年的小女孩已是半老徐娘;當年牽著我的溫暖的大手,已經被歲月磨出了老繭。我們怎能不唏噓長嘆!?

 

  訴不盡別後的悲歡離合;道不完童年親情的挂牽,言談之間,微微感到她們對大陸有著怎樣的芥蒂。雖然一下子解決不了她們幾十年的誤會,但是,我想,他們聽了我的簡單介紹,再看到我們穩定而又幸福的生活,一定會慢慢消除心頭的疑慮的。

 

  果然,通過多次的信件往來,再通過一次次大陸之旅,她們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看到家人穩定、幸福的生活。只要是有一顆愛國之心的人,沒有一個不被感動,被征服的。現在,我在臺灣的學姊們,每有資訊傳遞,還是叫我“小學妹”;每有好書出版,總為我及時寄來。她們的賀卡懷著對祖國的深厚感情,盛讚祖國河山的壯美。他們的詩詞,謳歌祖國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我們留在大陸的眾多同學,為他們牽線搭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好友;每當他們回國探親,學姊學妹歡聚一堂,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意氣風發獻余生。去故鄉共同走訪舊居,尋找兒時的蹤影;我們一起拜謁年事已高的老師和校長,為他們獻上一首校歌,捧上一束鮮花。

 

  鋻於祖國日漸強大,臺灣內外交困。我的學姊們早就打消了以往對大陸的種種疑慮,紛紛在大陸買了房産,準備在有生之年回國定居;有的將自己的資金轉到國內投資,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內經濟技術的發展;有的在國內買了墓地,準備葉落歸根。我們的心又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他們的根也終將回歸祖國

 

  二 師生情 意切切

 

  世間什麼感情最純真?我認為是師生情。我是一名小學教師,我十分熱愛我的工作。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也受到萬千學子的熱愛。這其中,有著多少感人的故事,有著多少難忘的學子!他們像一串串珍珠項鍊戴在我的心上。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遠嫁臺灣的王欣。

 

  王欣是我在長征小學文藝班的學生。她白皙的皮膚,天真的笑臉,熱情、爽朗的個性,甜美的聲音,優美的舞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可貴的是當她嫁到臺灣之後,不忘在國內所受的教育,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祖國的文化。用我教她的傳統文化與臺灣的婆家人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從某種意義上説,她是大陸與臺灣溝通的文化紐帶和橋梁;也是臺灣與大陸人民完美結合的典範。

 

  她與臺灣的先生結婚之後,經常來往于大陸與臺灣之間。每當回杭時,她一定會帶著先生來我家探望,或參加班級聚會。會上她侃侃而談,介紹臺灣的風土人情,敘述她在臺灣遇到的奇聞怪事。最多的還是講述她和先生家人如何相處,如何將大陸的繁榮景象帶到臺灣家中的感人事跡。

 

  當她在臺灣有了工作,生了胖小子之後,回大陸的次數少了,但她對家鄉、對老師、同學的感情卻與日俱增。她曾寫信告訴我,臺灣同事稱讚她的國語講得很標準。她就驕傲的告訴他們:我們有很好的老師進行普通話教學。當她的家人稱讚她懂禮儀,會背古詩,懂得很多傳統故事,會自己動手做賀卡、做香袋等傳統節日紀念品時,她又會自豪的告訴家人和朋友:這是我的啟蒙老師教給我的。沒有轟轟烈烈的行動,沒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壯語。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平平淡淡的語言,卻比外交辭令更有分量。它拉近了大陸和臺灣人民之間的距離,它讓一個大陸女孩融進了臺灣的山山水水,融進了臺灣人民的心中。同時它以無可爭辯的事實告訴臺灣民眾,大陸不像原國民黨所宣傳的那樣擯棄一切傳統的東西,而傳統文化在臺灣民間的根深蒂固,決不是陳水扁之流大叫“去中國化”就可以抹殺的。

 

  千里親情一線牽,最近王欣又回來了。她的兒子懂禮貌,愛學習,會背很多古詩;她的丈夫揮毫潑墨,寫得一手好字。她自己則依舊光彩照人,標準的普通話夾雜著一點長音——這是臺灣話熏陶的結果。當我稱讚他們時,王欣眨著驕傲的眼睛,笑著對我説:“高老師,您不是經常教育我們,不能忘記祖國的悠久文化嗎?他們的成績是我逼出來的。”多好的自白!我的學生沒有忘記老師的忠告,她也實踐了離開校園時許下的諾言“無論我們走到哪,決不會忘記老師的教導:熱愛祖國,傳承祖國悠久的文化……”爽朗的笑聲在我的家裏久久回蕩著。

 

  大陸和臺灣原本就是一家,幾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螞蟻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民間的親情如海峽的思鄉水一樣,只有越來越澎湃,而決不會平息下去。

 

  三 愛國情 深似海

 

  我們的祖國乘著十六大的東風,正揚帆起航。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構想正在實現。人民生活祥和安定,團結和諧。黨中央的富民、親民政策,吸引著國內外的友人和港澳臺同胞。在我們社區就有韓國、印度等國際友人落戶杭州創業;更有港澳臺同胞買房居住養老。

 

  當我們了解到有一家香港母子魏典治和蔡智超在小區居住,生活頗感孤單之後。社區主任及工作人員到府排憂解難,為她的兒子介紹了工作。社區老年大學的校長、老師到府邀請他們母子來老年活動中心參觀,聯歡,來老年大學上課,交友。

 

  開始這位媽媽還有一些顧慮。她告訴我們,她本來是臺灣人,嫁到香港以後,由於生活習慣問題,與外界很少接觸,長時間的壓抑,心力交瘁,身體也相當虛弱。不要説,肩不能挑擔,就是買菜,也要兒子幫她去提回來。所以她説:“我來老年大學能學什麼呢?”

 

  我們請她到工藝美術班來參觀。琳瑯滿目的展品讓她愛不釋手,引起了學習的興趣。趁熱打鐵,我們先教她學紙貼畫,剪簡單的剪紙造型;一有點滴成績就大大地表揚,增強她學習的信心。再教她學習布貼畫。當她有困難時,老師、同學幫她找畫稿,買花布。幾週後,她竟做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小鹿吃草圖。這下轟動了全班,大家紛紛祝賀。老師將她這幅畫貼在顯著位置,大家的褒獎,又一次鼓舞了她。

 

  端午節前,她和大家一起學做香袋,一針針,一線線,曾經犧牲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她給我們看,從未拿過針的纖細手指上,被戳起了一個個小洞。我們能夠想像到,那些五彩繽紛的香袋上,不但有草藥的香味,還有她的殷殷血跡。她把這些香袋寄回香港時,她的家人驚呆了。紛紛打電話來問她,“這是你做的嗎?”。當魏典治告訴我們這一切的時候,她的臉上泛著紅光,眼睛裏全是自豪的神色。這一幕幕,一點點地潤物無聲之舉,在魏典治的心中激起了無邊的波瀾。她的精神煥發了,臉色紅潤了,力氣也漸漸的大起來了。她會跟著朋友們到遠郊的市場去買日用品,她再也不需要兒子幫她去提貨拿菜了。是啊,魏典治是我們老年大學進步最快的學員。感激之餘,她經常到老年大學幫助工作;還叫兒子來社區幫忙攝影,製作碟片。當老年大學三週年校慶時,她被評為優秀學員,她的兒子被評為優秀社區工作志願者,雙雙走上領獎臺。

 

  大家都驚嘆:魏典治變了!

 

  隨著三胞聯誼工作的積極開展,國家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保護法實施辦法》等多部法律法規。街道、社區為僑眷、三胞聯誼會為外國人士、港澳臺同胞搭建了參政議政的平臺。市、區、街道、社區紛紛成立了僑聯,積極營造“重僑、親僑、護僑”的社會氛圍。魏典治的兒子逐漸融進了我們的社會,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她自己的學習勁頭與日俱增,連續三年在工藝美術班學習,今年又報名學習民族舞,居然翩翩走上了舞臺;學聲樂,居然聲韻悠揚,而且還交了不少朋友。看著她在班級裏有説有笑的健康的模樣,真的讓人感嘆:是祖國和諧的春風,撫慰了她受傷的心靈;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融化了她心頭的堅冰。他們母子倆的巨大變化,是魏典治自己沒有想到的,更是她在臺灣、香港的家人、親友沒有想到的。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世人證實了,東海能容萬頃之水:十三億人民更能包容一切回歸祖國的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

 

  看!祖國正邁開巨人的步伐,那萬里河山正春風浩蕩,向一切願意回歸的海外遊子招手。我默默的祝福像她這樣的同胞:在今後的歲月裏,在國內的沸騰生活裏,繼續用堅實的步伐走自己的路,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高思佶(杭州市西湖區文新街道德加社區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