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采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字號:
十七大特稿:中國道路 世界矚目

  時間:2007-10-23 07:4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于長洪、李柯勇、齊紫劍、唐璐)這是萬象雲屯的世界。這是風雲際會的中國。

   當中共十七大選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世界的目光不能不更集中地投向中國:處於機遇之時,中國怎樣進一步認識世界?東方滿眼春光,世界如何正確地看待中國?

   “如果把中共十七大報告看作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圖景,躍然紙上並貫穿始終的顏色,就是‘中國特色’這一‘亮色’。”法國媒體的觀察和解讀,獨到而深刻。

   “中國道路”創造東方奇跡,得到13億中國人的支援,也贏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理解贊同

   回顧深圳經濟特區27年的發展歷程,中共十七大代表、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深有感慨:由一個邊陲小鎮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深圳創造了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奇跡,有力地證明了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真理。

   而深圳僅是東方奇跡的一個縮影。“你最好將頭探出人民大會堂,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北京乃至整個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中共領導這個國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發展。”這是西班牙《先鋒報》對十七大的一段評論。

   發展之路卻並非坦途。回首上世紀70年代,世界當代史在西方已翻到資訊時代、電子時代,龍的子孫們還在機械化的初期蹣跚而行。“球籍”問題,曾使我們站在地球邊緣。

   當歷史定格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時,世界對中國是將信將疑的。懷疑共産黨政權的執政能力、建設能力,成為一些西方人不肯摘下的“有色眼鏡”。

   然而,改革開放使中國迅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2006年,中國經濟總量達2.6萬億美元,僅次於美、日、德而居世界第四位;十六大以來全國財政收入五年增長2萬多億元,是改革開放頭25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外匯儲備更是居全球首位。不論持怎樣的立場,國際觀察家對中國發展的輝煌成就都不能不給予高度讚揚。“奇跡”“巨人”“全球重量級影響力”等用語,在中共十七大期間頻頻出現於世界媒體對中國的評價中。

   國富民強使中國道路得到13億中國人支援,中國的獨特發展模式在世界上也贏得越來越多的理解和贊同。《歐華聯合時報》説:“中國人民從上百年的屈辱、犧牲、奮鬥的歷史中找到和選擇了一條正確的光明大道。”俄羅斯《政治雜誌》週刊載文指出:“全世界都見證了中國通過完善國家政治體制和進行面向市場的改革而快速地發展與復興。”

   塞內加爾政府經濟和財政部顧問阿裏安塔索先後三次訪華,他説:“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以及中國今天的國際地位,都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實現的。中國共産黨的英明,集中體現在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找到了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

   “在不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在實踐層面奉行務實變通,在理論層面實行兼收並蓄、繼承發展,從而形成了一整套緊密結合國情的發展方略。”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孔塔帕裏就此指出,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能力正贏得越來越多的讚許。瑞典國際問題研究所專家拉格奎斯特則斷言:從某種程度上説,中共的執政能力甚至是世界上最好的。

   “中國道路”使中國與世界的距離更加拉近,中國的發展與繁榮越來越深刻地與世界息息相關

   安哥拉棟多市火車站已經很多年沒有駛入一列火車了,車站的窗戶已經釘上了木板條。2007年1月,有關方面計劃修築從棟多到安哥拉首都羅安達的鐵路,施工方是中國幾家建築公司。當中國建築公司的兩名工人考察這條線路時,一名安哥拉保安這樣表達自己的心情:“感謝上帝,謝謝你把中國人帶來了。”

   美國《時代》週刊講述的這個故事,生動地顯現了中國的發展與非洲的緊密關係。而與中國的發展密切相關的不僅是非洲。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2003年至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GDP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高達13.8%,僅次於美國排名世界第二。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面對各種挑戰,中國的高速發展及成就不僅屬於中國自身,更屬於整個世界。英國《經濟學家》載文指出:“世界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身上找到了強有力的新引擎……如果中國經濟能繼續騰飛,將有助於為世界經濟保駕護航。”

   也正是在這些意義上,歐洲議會議長珀特林的表態非常鮮明:“中共十七大不僅是中國的一件大事,對世界也很重要。”他認為在防止全球變暖等很多領域世界都非常需要中國的合作,因此他希望中共十七大能夠推動這種合作。

   中國的改革和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穩定和發展也離不開中國。英國《金融時報》等多家媒體認為,中共十七大決定中國改革開放的走向,它們重點關注的是十七大將對中國經濟發展、環境治理、縮小貧富差距、推進黨內民主、懲治和預防腐敗等方面作出怎樣的戰略定位,因為作為一個國際地位日益突出的大國,中國的這些部署將對世界産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道路”推動世界穩定和發展,“中國強有力的經濟成就應當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靈感源泉”

   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正迎來“金色季節”,在朝核問題、伊朗核問題、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等國際事務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贏得了廣泛的欽佩和尊重。

   中歐論壇創始主席戴維高塞特在論述中國的發展與繁榮時説:“中國今日的復興不僅對亞洲的穩定也對全球的和平起著重要的作用。”

   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的發展和穩定,本身就是對人類的一個貢獻。而中國道路在推動世界穩定和發展的同時,也日漸顯示出全球性的借鑒意義。

   2004年,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雷默曾發表一篇引起極大反響的研究報告《北京共識》,系統地闡述中國的發展經驗及其意義。雷默坦言:“儘管他國不能重復中國的發展模式,但中國模式中一些內容卻是值得研究的。”

   正如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素帕猜所言,“中國強有力的經濟成就應當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靈感源泉”。的確,在亞洲、非洲、拉美乃至整個發展中世界,不時會聽到一些國家在研究中國的興起並努力尋找能讓“中國模式”在本國發生奇跡的故事。

   俄羅斯媒體對中共十七大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俄新社政治觀察家科瑟列夫寫道:“外部世界非常重視中國的黨代會,關注它不僅是為了給這個成長的巨人把脈,也是為了學習一些有益的東西。”

   十七大召開之際,越南駐埃及大使黎進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經驗對越南十分有益。印度尼西亞《國際日報》説,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值得包括印尼在內的所有發展中國家借鑒。

   塞內加爾國務部長兼外交部長加迪奧的言語更為具體:“30年前,中國和非洲許多國家在經濟上幾乎處於同一個起跑線上,經過數十年改革開放,中國已成為世界強國之一。中國過去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鑒,今後如何變革和發展,也將為非洲國家提供可循的新模式。”

   “中國道路”的成功是人類文明的重大成果,和平發展創造和諧世界

   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越來越多的國際觀察家開始放下陳舊的意識形態偏見,認真研究中國的發展經驗,因為中國正在著力解決的很多問題,不僅僅是自己的難題,更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困境。

   十七大代表、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説:“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這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對全球生態問題高度負責的精神。”

   有關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的問題,是另一項全球性課題。據十七大代表、衛生部副部長高強介紹,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醫療保障體系,參加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近9億。2006年,中國每人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3歲,非典之後建立的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也受到世界各國的讚譽。

   有一種意見漸成國際輿論的主流:中國道路的成功不僅是共産黨政權的勝利,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大成果。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研究院院長奧維爾謝爾看來,中國發展道路“還是一個猜不透的難題”,但是他預言,“中國有可能一步步建立起與世界交往和處理本國人民事務的一種全新方式,它有可能發展成一個新的、也許可行的長期發展模式”。

   2005年9月,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上,鄭重地向國際社會提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理念。十七大報告又對這一理念作了進一步闡述。

   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認為,和諧世界的理念,正在國際上得到越來越多的理解和響應。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時代,用戰爭來解決國際爭端已經不合時宜了,伊拉克戰爭就是一個最突出的例子。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家詹姆斯曼説,歷史證明,一些大國的擴張性政策受到國際社會指責,而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卻在增強。“如果我們不像世界的其他部分一樣認真地對待中國的新模式,我們可能會發現,站在歷史錯誤一面的是我們自己。”

 
編輯:李艷波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