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採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字號:
十七大新華時評:民生話題折射公仆心愛民情

  時間:2007-10-16 09:33    來源:新華網     
 
     

   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這是大會會場。 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新華網北京10月16日電 (記者 慎海雄)“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翻開十七大報告,民生話題幾乎貫穿始終。無論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方針,還是普通百姓關注的教育醫療社保,隨處可以找到涉及民生的論述。字里行間充溢著拳拳公仆心、深深愛民情。

    正如甘忠澤代表所說的那樣,一看到“共享”“惠及”“改善”等字樣,就感到一種親切感,覺得十七大報告和老百姓會是那麼近!而細心的方惠萍代表更是注意到,連“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進城務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等內容也寫進了十七大報告,令她在驚訝之余倍感愛民之情。

    一次黨代會的報告,是一個時期黨的工作的指引。十七大報告把民生問題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體現的正是我們黨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我們黨執政58年的歷史表明:黨執政的基礎,主要是來源于中國人民對我國現存政治秩序、政權的信任、支持和認同。而廣大人民信任、支持和認同的依據,主要是看黨執政的績效如何,看其能否給人民群眾帶來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利益,也就是民生改善得如何。我們黨要在任何情況下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信賴,就必須時刻把握群眾的冷暖安危,和人民群眾心連心。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高度重視民生問題。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係列措施紛紛出臺,令無數人感到了黨的溫暖。“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通用語。黨和人民的心貼得更緊了。

    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執政的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其必須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們一刻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如果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參與和創造,甚至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就違背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就破壞了黨的執政基礎。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更好地讓百姓在發展中受益。十七大報告再次更係統完善地從多方面闡述民生話題,必將進一步維護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讓廣大群眾切實分享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新成就,更加堅定跟著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