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直有關部門的支援推動下,福州市始終堅持把創建工作作為打造宜居城市、構建和諧福州的重要抓手,扎紮實實推進創建各項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進步,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市民素質大幅提升,先後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溫泉之都等稱號,多次榮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等榮譽。
創建讓城市更美好
既要經濟發展、更要生態文明,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近年來,我市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生産、流通、消費環節,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福州的綠水長流、青山常在、空氣常新,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走進福州,“兩江四岸”的景致美不勝收。在創建文明城市過程中,我市把城市規劃建設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切入點和重要載體,走出了一條傳統與現代相交融、文化與經濟相促進的宜居宜業城市建設之路。“東擴南進、沿江向海”城市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建成區面積擴展到220平方公里;地鐵一號線全線動建,新改擴建了福飛路等36條城區快速路、主次幹道,城市丁字路、斷頭路改造和老舊城市主次幹道“白改黑”工作有序推進,城區寬8米以上道路里程達837公里;“兩江四岸”開發建設加快推進,城區75條內河整治全面展開,安泰河、白馬河等目前已成為城區亮麗的景觀河道,立面景觀改造、纜化下地和燈光夜景工程等工作成效明顯,城市宜居品質得到不斷提升。
抬頭見藍天,推窗一片綠。一座讓人依戀的城市離不開良好的環境品質。近年來,我市堅持“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理念,積極打造生態文明城市。2010年,我市共啟動了通湖路、學院前路、賢南路等20多條道路的配套綠化建設項目,新增綠地面積710萬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新增綠地面積277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0.3%,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1.15平方米,市區每步行10分鐘就有一處公園、一塊綠地,是全國最“綠”的省會城市之一。在2010年中國環境規劃院公佈的環境宜居城市監測評價結果中,福州以綜合得分最高而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榜首。
創建文明城市,建設生態文明,核心是以人為本,切實提升廣大市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2009年以來,全市本級財政集中統籌用於改善民生的支出達375.11億元,佔總支出61.37%。在2011年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城市生活品質指數報告》中,福州居民生活水準居30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第3位。
保障房建設可以説是“民生一號工程”。如何讓群眾住得更舒心、住得更放心,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心中的一件大事。2011年,我市各項住房保障責任目標為58430套(戶),未來5年將建保障性住房2303萬平方米。這意味著不久的將來,更多家庭的“安居夢”將得以實現。
福州市還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城鎮居民和城鎮老年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在全省率先實現“雙高普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數字青少年宮建設等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公眾教育滿意度位居全國30個省會城市第3名;公共衛生服務水準不斷提升,以“步行15分鐘距離”為半徑的社區衛生服務圈基本形成,居民健康主要指標處於全省領先位置。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魄。在創建文明城市過程中,我市積極推進舊城的保護與改造,挖掘其中的人文資源和歷史內涵,以發揚和光大獨特的閩都文化。
2006年起,福州市投入40億元,按照“修舊如舊,保持總體坊巷格局、風格、風貌不變”原則,全面修復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2010年6月,三坊七巷以得票最多榮登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榜首。今年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成為全國首批5個生態(社區)博物館示範點之一。
從社區文化藝術節到激情廣場大家唱,從海峽兩岸合唱節到第五屆全國特奧會閉幕式文藝晚會,一項項大型文藝活動,一個個文化舞臺精品,一系列文化惠民舉措……我市通過持續創建,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茉莉花文藝獎評選活動廣泛開展,閩劇《王茂生進酒》等一批文藝精品獲得全國性大獎;文化事業加快發展,工人文化宮、海峽圖書館、海峽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全面動建,文化資訊資源共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農村有線廣播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取得新進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2010年“激情廣場大家唱”榮獲第十五屆全國“群星獎”,成為全國群眾文化活動的先進典型;文化産業快速發展,2010年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比重達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