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明珠襄垣:經濟轉型與文明創建帶來城鄉巨變

時間:2011-12-21 14:58   來源:中國青年報

  襄垣,一個因煤而富,也因煤焦産業發達而備受污染、臟亂、擁堵之苦的資源大縣。

  襄垣,一個因加快轉型,産業升級,城市功能提升,城鄉發生巨大變化的經濟強縣。

  2010年秋天,當汽車開下高速公路襄垣出口,迎面而來的古韓大道先讓人感到一種大氣:寬達90米的寬闊大道中間流淌著清澈的人工河,河岸上、公路邊全是綠化。在太長高速襄垣出口與208國道交匯處,淩空架起的立交橋使運煤車輛和過往車輛實現了完全分離,昔日灑滿煤渣和灰塵的古韓大道變成了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觀公路。

  接近縣城時,一座高15米、東西南北四向均超過1公里的三層大型立交橋拔地而起,行人、車輛和火車各行其道,井然有序。進入縣城,首先看到一片寬闊的水面和臨水而建的市民公園,精心修建的綠化帶呈現出奧運會祥雲火炬的紋樣。

  東湖,水域面積達1600多畝。“在太行山上,你到哪去找這麼大一處湖泊?因為有了這湖水,襄垣可以算得上是北方水城了。”同行的當地朋友説。

  放眼望去,街道整齊,綠化美觀。在城中的小廣場上,姹紫嫣紅的鮮花綻放,新建的住宅小區裏,還蓋起了江南風格的亭臺樓閣,仿佛讓人覺得置身江南。而這裡,卻還是太行山區。

  襄垣,它怎樣以全新的環境和品位定位人們的新生活?新的城市高度又為當地産業經濟確立了怎樣的風向標?為什麼一個全新概念下的新城會成為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最有力的依據和最強勁的動力?

  “你幹不了,就給你換位子”

  85歲的離休老人孔富榮住在襄垣北關村,孔大爺説,幾年來,政府在這條臭水溝上建起了漂亮美觀的大橋,污水經過處理從地下流走。2009年夏天,河岸又種上了油菜、松樹等植物,春天到來,這裡鳥裏花香。“不光是這裡,整個襄垣縣城都變了,縣城變大了,道路寬闊了,樹木增多了,每天走在這大街小巷,心情那個舒暢啊!”孔大爺説:“咱襄垣變得這麼快,這麼美,那要感謝一個人——張紅星書記。”

  2007年11月15日,張紅星走馬上任襄垣縣委書記。

  此前,他在壺關主政5年,成績斐然。這位曾在市委機關工作多年,溫文儒雅的縣委書記坦言,人家都説襄垣是個好地方,有錢,幹部勤,民心順,本想著來這裡工作可以輕鬆一些。沒想到擺在他面前的是更大的難題——工業經濟後勁嚴重不足,農業長期以來沒有龍頭企業,生態被破壞,環境被污染,大批的下崗職工和煤礦採空區塌陷戶需要安置解決,特別是大家反映更多更強烈的縣城建設嚴重滯後……這些都需要他付出更大的艱辛和努力。

  張紅星在襄垣接見的第一個地方官,是城建局長王德鴻。王德鴻至今記得,“張書記説,你幹不了,就給你換位子”。談話回來,他心裏就想,襄垣的城建,怕是要有大變化了。

  一個新政方案在張紅星的頭腦中浮現並逐漸清晰。新政的主線就是城建。

  與此同時,一個以城市建設為突破口,工業、農業、生態、開放、和諧整體推進,民主、社會事業、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框架初步定格——那就是“創環境、促發展、上項目、促‘三化’,變作風、促落實,抓黨建、促和諧”的發展思想;“強工富縣、惠農穩縣、城建靚縣、開放活縣、生態綠縣、和諧興縣”的發展戰略,“躋身全國中部經濟強縣,建設全省生態大縣,爭創全國文明、衛生、環保、園林縣城,爭當全省小康、和諧社會建設先進縣”的發展定位;“一年有變化、二年新變化、三年大變化”的發展目標躍然紙上。

  2007年11月28日襄垣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的召開,拉開了這個宏偉藍圖的建設序幕。

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