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個民族,都是一家人!”

時間:2009-08-04 15:49   來源:人民網

 一

  又是一個禮拜天,王淑珍、卡麗曼、阿米拉、賽力克、賈帕爾等兄妹又照例回到青河看望他們的母親阿尼帕。

  説起發生在烏魯木齊的“75”事件,全家人義憤填膺。新疆首屆“十大傑出母親”阿尼帕老人含著熱淚説:“看了電視播的畫面,這些天,我肺都氣炸了。那些死去的、受傷的,都是我的孩子、我的兄弟姊妹,決不能容忍這些害群之馬去傷害他們……”

  阿尼帕的漢族女兒王淑珍説:“當年在那麼艱苦的生活條件下,阿比寶爸爸、阿尼帕媽媽收養了漢、回、哈、維4個不同民族的10個孤兒。阿爸對我們最常説的一句話就是:不管哪個民族,都是一家人。在當時缺衣少食的情況下,大家總是推來讓去,從沒有因為吃喝穿衣爭吵過。”“其實,我們這個家庭,就是民族團結的例證!你看,我們兄弟姊妹10個來自4個不同的民族。我們長大後,有嫁塔塔爾族的,有嫁烏茲別克族的……因為我們有一個信念,只有彼此親密無間,才有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生活。”阿尼帕的維族女兒卡麗曼説。

  二

  阿尼帕1956年隨父母從蒙古國回到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不久父母相繼病逝,五兄妹中最大的阿尼帕承擔起家庭重任。1957年,阿尼帕嫁給了從部隊轉業到縣公安局工作的維吾爾族小夥子阿比包,一家7口人過著雖清淡但很幸福的日子。

  1970年,他們的鄰居牙合甫夫婦相繼去世,撇下了19歲的吐爾達洪、16歲的庫爾班和14歲的托乎提。

  在那個年代,家家都不富裕。阿尼帕全家7口人僅靠丈夫每月45元的工資生活。而這3個男孩正是“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的年齡,一下子要添3張嘴,可難壞了阿尼帕。她看著丈夫的眼睛説:“咱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3個孩子沒人管吧……”從此,阿尼帕家多了3個兒子。

  1974年10月,又一個孩子走進了這個家庭。王淑珍永遠不會忘記北疆深秋這個寒風瑟瑟的早晨。當時,衣衫襤褸、頭上長滿癩瘡的她正蜷縮在青河街頭的垃圾堆旁。父母在“文革”中相繼去世,她成為“野孩子”。

  “多可憐的孩子!”一個路過的維吾爾族老大媽停在了她面前。問明情況後,老人將王淑珍領進了家。不一會兒,就端上了只有過節時家人才能吃上的拌面。不一會兒,丈夫阿比寶下班回來了。這位參加過“三區革命”的老黨員見狀,囑咐妻子:“先別讓孩子走,把她的病治好再説!”

  此後,阿尼帕每天帶著王淑珍到附近的防疫站治療換藥,3個月後,油亮的烏發覆蓋了孩子的整個頭頂……

  “叔叔,阿姨,我做你們的女兒吧!”病癒的王淑珍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阿比寶夫婦有些猶豫:家裏40多平方米的房子已經擠了13口人,再擠一個人,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可看看孩子無助的目光,阿比寶拍板:“孩子,往後我們就是你的父母。”

  夫婦倆為王淑珍取了個維吾爾族名字:哈比扎。此後,阿比寶夫婦又先後收養了5個失去親人的孩子。

  對於收養的孩子,阿比寶夫婦待他們比親生孩子還親。

  “一口很大的鍋,經常是媽媽還沒有吃飯,鍋裏就沒有了。因為爸媽總是先讓我們吃。”在二女兒阿米拉的記憶裏:“全家人一天兩頓,總是白菜和馕。吃肉,就更不可能了。”

  為了不讓孩子們餓肚子,阿尼帕每天都到菜市場揀別人不要的蔬菜。她還經常到屠宰場去幫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裏幫人家洗羊頭以換回一些羊內臟,給孩子們改善一下生活。為此,阿尼帕落下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

  作為家庭頂梁柱的阿比寶比妻子更累:每天下了班,就去幫人家打土塊,每打一塊能掙1.2分錢。

  家裏養了兩頭奶牛,誰也捨不得喝奶——孩子們的學費、生活必需品全靠它了。阿比寶夫婦有個原則:生活再艱難,也要讓孩子們上學。

  王淑珍以前沒上過學。14歲了,才上一年級,她不想去。阿比寶説:“孩子,將來你要建設國家,沒有知識怎麼成!”在他們的鼓勵下,王淑珍終於上學了。

  對於收養的孩子,阿比寶夫婦待他們比親生孩子還親。大女兒卡麗曼記得:“有一年,媽媽買回一條淡綠色的裙子。我是大女兒,又是親生的,從沒穿過裙子。可媽媽卻把裙子給了收養的索菲亞。我傷心得大哭。媽媽説,你是大姐,要讓著妹妹。”

  索菲亞忘不了出嫁那一天:“媽媽把我摟在懷裏親了又親,又把自己的戒指摘下來給我戴上,一遍遍地叮囑我,真是比親媽媽還要親。”

  阿尼帕的回族兒子王作林講起小時候的事情,滿臉笑容,眼裏卻含著淚。他説,有一年,別人送了一雙球鞋。他與阿尼帕老人的親生大兒子阿奔為這雙鞋爭打起來,搶到球鞋的阿奔還沒穿到腳上,就被阿尼帕老人一把奪下,遞給了王作林。媽媽一邊打著親生兒子阿奔,一邊説:“你這當哥哥的,就不知道讓著弟弟!”

  “在所有的孩子中,我最不讓父母省心。”儘管現在事業有成,説起當年的經歷,被收養的王作林仍面帶羞澀。

  初中畢業後受不良少年的影響,在“嚴打”時,王作林被判了3年刑。阿尼帕老人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她責怪自己對孩子關心不夠。她要求孩子們,不許歧視這個誤入歧途的兄弟。她和丈夫幾次去400公里以外的監獄探望王作林。

  1992年王作林刑滿出獄後,兩位老人張羅著給他找工作,又張羅著給他找媳婦。王作林夫婦雙雙從水泥廠下崗後,老兩口又東拼西湊了幾千元錢,買了一輛二手車,讓他們夫妻跑運輸。現在的王作林開起了旅社和飯店,生意紅紅火火。

  三

  在這個大家庭裏,儘管日子過得清貧些,但每個孩子都享受著家的溫暖。性格開朗、樂觀、善於持家的阿尼帕,沒有被生活的重擔壓垮,她相信,孩子們終會長大成人,日子會好起來的。在這個大家庭裏,阿比寶夫婦以博大的愛,庇護著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阿尼帕夫婦省吃儉用,從牙縫裏省出錢來讓孩子們去上學讀書。家裏用不起電燈,阿尼帕就找來破棉絮搓成條,放在羊油碗裏照明,讓孩子們學習。她的19個孩子沒有一個因家裏窮而輟學。回憶起童年生活時,孩子們感觸更多的是幸福和快樂。王淑珍説,阿尼帕媽媽家雖窮,但很溫暖。幾個年齡差不多大的孩子,成天一起玩耍,一起上山打柴。“我們這個家總比別人家的笑聲多。”

  阿比寶夫婦的至善至愛,也影響著孩子們。愛心在這個大家庭輪迴。三兒子阿布克裏木任鄉武裝部部長。1999年在幫助牧民修建暖圈時,墻塌身亡,留下了兩個讀書的孩子。

  “你們只管上好學,有困難就給四爸打電話。”王作林承擔起了“父親”的職責:按時給孩子們寄去學費、生活費,隔三差五給孩子們通個電話,噓寒問暖。兩個孩子一放假,總是先到“四爸”家住一段時間。

  阿比寶夫婦的大女兒卡麗曼在青河縣城建局工作。2007年的一天,卡麗曼上中學的女兒告訴她,班裏有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哈薩克族女同學,父親去世了,母親沒有工作又有病,這個同學壓力很大,想輟學。卡麗曼聽説後,當即讓女兒把這個女孩接到自己家。

  卡麗曼説:“儘管我的經濟條件也不富裕,但我從父母身上感受到了愛的力量的偉大。”從小吃阿尼帕的奶長大的侄女熱孜萬古麗是青河縣希望小學的教師。她資助了3個貧困學生,她説:“從我姑媽身上我們學會了愛,學會了幫助更困難的人。”

  如今,辛苦操勞的日子已成過去,養子女們全部成家立業。2008年8月,操勞一生的阿比寶不幸病逝。子女們在哀悼阿爸的同時,把更多的愛給了阿媽阿尼帕。爭搶著贍養老人成為這個大家庭最常見的一幕。從來不曾紅過臉的兄弟姊妹們,為了爭得贍養權會急紅了臉。

  阿尼帕的漢族鄰居田玉英説,阿尼帕是全縣最幸福的人,她的孩子和她孩子的孩子們都特別孝順。去年阿比寶去世時,她的孩子都回來了,180多口人。特別是她收養的孩子,比親生的孩子還要親。這些孩子們剛進縣城就下車,號啕大哭著向家裏奔去……

  當然,有一幕總在這個家庭上演:每到過年過節,孩子們無論年齡大小都會回家團聚, 180多口人圍在老人膝下承歡。每當這個時候,也是老人最幸福的時候,那張飽經滄桑的臉笑成了一朵皺菊。調皮的索菲亞這時會故意問“阿媽,你對哪個孩子最好?”老人總會咧著沒牙的嘴哈哈大笑:“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樣親!”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