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深圳蛇口商樂街185號的“北京餐廳”老店見到郝連玉老人時,70多歲的他正在餐廳後堂忙碌著,進貨、管賬、評菜。
説起北京菜的做法,老人如數家珍:“就拿簡單的涼拌番茄來説,北京柿子能切出薄薄的一片而不流汁,拌出來才有那種沙沙的味道。”
28年前,當時還是北京市電腦三廠勞動服務公司經理的郝連玉帶著18位待業青年來到深圳蛇口工業區,靠賣油條、大餅起步,建起了北京餐廳,並憑藉地道的“北京菜”、“北京味”在深圳站穩了腳,創出了“老字號”的口碑。
那時郝連玉已經42歲,卻有一股創業的激情和幹勁。老人回憶説,他們先是用廢油桶做煤爐,借了一桶清油、兩袋面,分成幾撥,在路口炸油條、油餅,當天就凈賺60元。
蛇口作為深圳乃至中國改革開放的探路者,吸引了許多北京幹部到深圳參加建設。老人説,當時招商局蛇口工業區一位負責人十分想吃北方餃子,可是找遍了蛇口也沒有一家賣餃子的地方。郝連玉就帶著18位青年到工業區的食堂為工業區幹部職工包餃子。排隊吃餃子的人排了幾十米長,他們一連包了幾千個都不夠賣。
他們進而與蛇口工業區生活服務公司簽訂了合作合同,在工業區食堂裏找了塊地開辦起北京餐廳,當上了餐廳經理。
在特區開餐廳也需要創新和改革。“餃子可論個賣”“晚上十點不打烊”,北京餐廳這些今天看來司空見慣的做法,在當時都是可以上新聞版面的創新。
因為服務好,飯菜物美價廉,北京餐廳很快就在蛇口乃至整個深圳揚名,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最高時每年贏利60萬元,餐廳賬上盈餘達到500萬元。
隨後的28年裏,北京餐廳歷經起伏升落,郝連玉輝煌時也曾把分店開到了澳大利亞,還在深圳辦了多家連鎖快餐店。但是無論生意好壞,位於蛇口商樂街185號的北京餐廳老店從來沒有挪過窩,北京風味和物美價廉的特色也沒有變過——北京烤鴨一隻不到50元;一張千層餅18元,6個人吃不完。
從外面看,“北京餐廳”老店就像一個翻修過的倉庫或者體育館,裏面卻十分寬敞,十幾個大圓桌上擺著北京特有的粗瓷茶壺。古門樓、雕梁柱,裝修雖然不時新,卻有那種舊舊的“華麗”氣息和濃濃的生活味道。
郝連玉告訴記者,為了真正體現北京特色,餐廳每3天都會通過飛機從北京進貨,包括新鮮的茄子、番茄,大蔥,還有香椿、茴香等北方特色蔬菜,以及灌腸、甜面醬北京地方風味材料。
不過隨著消費者口味的變化,北京餐廳菜色也進行了改良,鹽放少了,不會像以前那麼鹹,但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味兒卻沒有變。
如今的北京餐廳已成為駐留在深圳人心裏的“老字號”,在這裡呆了近30年的郝連玉老人也見證了深圳的變遷發展。他説眼見蛇口和深圳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從原來小漁村變成了如今模樣。比如中國第一家企業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原來就在餐廳旁邊辦公,辦公室只有3間平房,如今已發展成為在內地65個城市設有52家分行及685家支行的金融集團。
如今每年的大年夜,郝連玉老人都會讓人包上5000多個餃子,分別送給包括深圳蛇口工業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袁庚在內的幾十位蛇口第一代創業者。(記者武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