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明
1991年,當熊建明放棄蛇口管理局的“鐵飯碗”,用四處籌措來的3萬塊錢創業時,壓根沒想到自己創辦的方大,有朝一日能摘得“建設創新型國家傑出企業”、“最具影響力的深圳知名品牌”、“亞太地區100家最佳管理公司”(《亞洲金融》雜誌)等榮譽。
“我很榮幸,方大從蛇口誕生到今天在全國的大發展,都遇到了特區建設的黃金時代,應該説沒有深圳經濟特區的創業土壤和環境,就沒有方大的今天。”熊建明接受記者採訪時剖析自己的創業歷程。
從副處級幹部到小老闆
1980年,熊建明畢業于江西工學院(南昌大學前身)工民建專業,分配到江西機械設計院工作,“官”至副處級。上世紀80年代末,成立將近10年的深圳經濟特區赴南昌招賢,31歲的熊建明被推薦,隨後南下深圳,而立之年展開新的人生旅途。在深圳的3年,熊建明任職蛇口管理局主任工程師,負責蛇口建設管理。
1991年,熊建明在蛇口龍電公司擔任常務副總經理職務,但痛感創新意識與企業風格格格不入,於是辭職下海,拿著自籌的3萬元創辦了深圳蛇口方大新材料有限公司,主攻建築新材料。工科出身的熊建明是典型的知識創業。他手上有6項發明專利,在彩板幕墻和新型彩板門窗産品的製造技術及生産工藝上擁有技術優勢。然而,單單依靠知識和技術創新是不能創造財富的。在蛇口後海村的草創年代,熊建明每天都感到生存的艱難:手上沒錢、公司缺人、管理缺經驗。沒有訂單的日子,不管風吹日曬,都要與員工一起四處推銷自己,每次都要説得口乾舌燥,客戶也未必放心。這樣的苦日子熬了兩年,直到一家外資企業辦公樓項目交給他做。這第一口飯被熊建明仔仔細細咀嚼了一番,把大樓幕墻鋪得板板整整。國家級鑒定順利過關後,方大跌跌撞撞的日子才算到了頭。
上世紀90年代初,內地對彩板幕墻還很陌生。熊建明出於對市場前景的信心,決定集中公司全部力量研發新産品。很快,他的市場洞察力得到印證,彩板幕墻問世不久即獲得市場熱捧,並被建設部、科技部等認定作為國家小康工程計劃推廣。
1994年,熊建明已經將方大帶進國內行業龍頭地位,資産總額、銷售額年增100%。昔日的小老闆成了業內“一哥”。
借力資本市場實現華麗轉身
企業越做越大,熊建明口袋裏的錢也越來越不夠用。找銀行貸款吧,方大的民營企業身份很難説動行長們。到股市融資吧,方大不是國有企業。熊建明為方大上市融資的事傷透腦筋。好在當時深圳經濟特區的領導體會到創業企業的艱辛,在多方努力下利用特區立法權,以批准方大發行B股的方式,曲線上市融資。1995年11月,方大B股登陸深交所,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民營企業。1996年4月,方大A股又在業界率先於深交所隆重上市。借助資本的力量,方大如虎添翼,進入業績高速成長的快車道,創造了年增長率翻倍的奇跡。
2001年,熊建明再次成為資本市場名人。通過在方大集團實施管理層收購(MBO),熊建明開啟了內地上市公司産權改革的嘗試,並以“方大模式”之名,入圍當年中國十大並購案,被業界奉為MBO成功案例。實施MBO以後,熊建明麾下的方大解決了股權激勵的難題,為企業隨後10年的穩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已實現華麗轉身的熊建明,仍忘不了當年備受冷遇的過程。例如上市主承銷商就換了4家,外資券商嫌方大沒名氣、規模小,一家外資券商代表甚至讓他苦等良久後,拒絕了方大的請求。熊建明説:“從創業到做大,我們沒少受人家的白眼,但憑著執著的信念、不屈不撓的拼搏,我們為特區企業贏得了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