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試驗田和示範區,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如今,特區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開放面臨著新的要求和新的課題。我越來越感覺到,總結深圳特區30年的基本經驗,非常重要。總結過去是為了今天和將來。
深圳四點成功經驗值得總結
深圳特區建立30週年,很多經驗走在全國之先,確實值得總結和借鑒,其中最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第一,在思想解放中發揮深圳的區位優勢。特區建立後,怎麼搞?當年搞“三來一補”,有人還認為“租界又回來了”。可見,不解放思想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正是當年搞“三來一補”,發展了社會主義的新深圳。儘管現在要超越它,但在當時功不可沒。因為這恰恰是在解放思想過程中發揮了深圳的區位優勢。所以,今天在往前走的時候,不要否定過去,而應該總結其中的經驗。經驗就是在思想解放中發揮深圳的區位優勢。今天還是要這樣去探索。
第二,在改革創新中求得深圳的快速發展。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産物,改革創新是深圳最重要的經驗。特別是遇到問題的時候,深圳沒有被外界輿論所左右,改革的方向沒有搖擺,更沒有倒退。想想上世紀80年代初,特別是1982年、1983年的時候,深圳遇到外界的壓力很大,到底是繼續向前走,還是搖擺、往回退?後來鄧小平同志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那年過年,深圳人到處拜年説的不是“新年好”,而是“題了,老人家題了!”説明當時深圳遇到的壓力之大,今天的人們不能忘記。十六大以後,深圳根據科學發展觀要求,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創新發展,又有了新的基本經驗。能夠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改革創新,就是深圳成功的經驗。
第三,建立人才高地以吸引全國人才來開發深圳,這也是深圳成功的經驗之一。在我的印象中,深圳之所以發展這麼快,是原住民和新深圳人共同奮鬥的結果。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匯聚到深圳創業,是一條很重要的經驗。深圳的發展和改革創新是靠人來實現的。生産力包括物的因素,也包括人的因素。人是生産力中的決定性因素。什麼是鄧小平同志説的“解放生産力”?人的解放,土地資源的解放,資本的解放,各個方面要素都解放了,才叫做“解放生産力”,才有深圳的大發展。所以,講深圳的成功,不要忘記人才的貢獻。在某種意義上,深圳就是靠人才創造出來的。
第四,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來發展深圳。中國的一大優勢,是勞動力多,人力資源豐富。吸引全國大量的勞動力,既為深圳發展作出貢獻,又為我國的富餘勞動力找到一條出路。人們常説,廉價的勞動力,好像意味著員工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其實是不對的。深圳就是在充分發揮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創造了使勞動力獲得比較高收入的高臺階,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果深圳沒有其他地方待遇高,農民工會來嗎?現在要解決農民工待遇的問題,我贊成,但是絕不能夠否定深圳當年吸引勞動力的做法,絕不能夠否定深圳為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所作出的貢獻。
不要忘記過去,更不要貶低過去,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今天往前走,是有希望、有出路的表現,但是往前走不能把我們的過去否定了。今天改革要深化,尤其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進一步建立和諧社會,這是在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基礎上往前走,不是否定過去往前走。
總之,我認為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的時候,解放思想不能丟,改革創新不能丟,引進人才不能丟,發揮人才資源優勢不能丟,這樣深圳特區才能開創更好的局面。
讓市民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深圳下一步究竟怎樣發展?其中一點就是把深圳特區進一步往外擴展,形成三個圈,深圳和廣東形成聯動發展圈;深圳與港澳形成聯動發展圈;深圳與東南亞形成聯動發展圈。因為深圳本身資源有限,深圳在這麼有限的地域裏面發展,利用自己的資源,恐怕是難以維繫的。儘管現在中央把深圳特區的地域擴大了,但還是有限的。根據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企業利用更廣泛的市場來發展自己,國家利用全球的資源來發展自己,都是成功的經驗。深圳要打造新的臺階,就要把這三個圈的文章做好。
另一點,就是深圳要繼續發揮引進人才和人力資源優勢的成功經驗。深圳還要繼續引進人才,尤其是適合今天發展要求的人才,同時要重視人才的培養。
這兩點我以前已經説過。今天要重點説的是,深圳要繼續發展,要讓深圳的市民在改革開放上有更多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因為改革到今天,深圳的發展領域之廣、改革內容之深刻,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説過去靠一個領導人的決策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的面貌,那麼今天靠一個團隊的決策,都很難處理好所要面對的一些複雜矛盾和問題。所以,這個時候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在發展中要把政治資源利用起來,讓公眾更多地參與決策。這是深圳現在面臨的一個大局面,要有一個新思路。
經濟和政治無法截然分家,尤其深圳作為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一個示範區,對社會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也對政治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有不同的決策,經濟建設通過把權力交給企業和社會,是從上到下放權的過程。社會建設情況就比較複雜,它要解決醫療、教育、社保、養老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都是政府的責任。所以今天中國出現了一個兩難的問題,經濟體制改革沒有完成,我們繼續要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讓企業發揮更大的作用,把權力進一步放下去,但社會領域的建設和改革是由政府來承擔的。既然社會問題要由政府來解決,政府能不能為所欲為呢?也不能。政府必須受到制約,這個制約不能僅僅靠行政力量來制約政府。譬如社會建設的項目,投資是不是合理?政府決策一定要和老百姓的真正需要結合起來。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政府的作用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公民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提出這個問題可以説恰逢其時。深圳在這個問題上有條件大膽探索、認真研究。
充分發揮市委全委會和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作用
首先,從市委來講,能不能夠按照黨章的要求,更多地發揮全委會的作用,重大問題都經過全委會討論和決策。因為全委會的委員是黨代會選出來的,有民主決策和監督的權力;他們是來自於各個層面的利益相關者,是各自領域的利益承擔者,所以結構要比常委會好,有利於科學決策。同時要讓黨代表列席全委會,並讓參加和列席全委會的同志都有權對決策進行詢問或質詢。
其次,涉及到重大的民生問題,要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作用。現在,深圳也在積極探索,有的政協委員是通過單位選舉産生的。代表和委員都要有代表性,要發揮他們的作用。重大決策,尤其關於民生的重大決策要他們參與,他們作為民意代表進行的調查研究,更能確保決策更科學,更符合實際。
第三,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決策,要有合理的組織形式,讓公民直接參與、討論和審議。也就是説,靠一個領導,靠一個團隊決策都難以週全的話,那麼用民主的力量來保證決策的科學性、正確性,使我們探索創新能夠不斷地向前發展。(記者姜媛 攝影李偉文)
學術簡歷:
李君如,中央黨校原副校長,中直機關僑聯主席。著有《觀念更新論》等幾十部著作,其中由《毛澤東與近代中國》、《毛澤東與當代中國》、《毛澤東與毛澤東後的當代中國》組成的“毛澤東研究三部曲”,獲第十一屆中國國家圖書獎;著有《鄧小平的“治國論”》等論文數百篇,其中《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鄧小平的管理思想和領導藝術》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精神産品優秀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