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瑜昨天在北京清華大學演說,強調“臺獨”是一條死路。他呼吁兩岸“ 一中求同”,從了解、諒解、然後去化解,最後和解來產生一個民族,中華民族華夏子孫共生共榮的一個新契機。這番話亦是他“搭橋”基石。
清華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高等學府,可說是義和團反對列強在華橫行,引致八國聯軍一九○○年入侵北京的產物。
列強在該次事件中,迫使清政府于一九○一年(辛醜年)九月七日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共十二條款。所謂列強,除八國聯軍的英、德、俄、法、美、日、意、奧,還加比、西、荷,共為十一國。單賠款一項,按當時中國人口每人賠一兩銀計算,共成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年息四厘,本息高達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
光緒三十年(一九○五年),清政府駐美公使梁誠,有次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交談,海約翰不經意地說:“美國收庚子賠款原屬過多”。梁誠乘機向他遊說減賠款,最後獲得美國第廿六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及國會同意,把美國所佔份額二千五百萬網銀中尚未付足的一千零七十八萬五千多,退還中國,並指定用于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獎學金及設立“遊美學務處”之用。
一九○九年即宣統三年,美國退還賠款第一年,北京開始興辦“遊美學務處”,建“肄業館”,積極選派留美學生。最初租民房辦事,至該年九月奏準將北京西直門小清華園作為“肄業館”館舍之用。該園原是道光皇帝賜其弟五子惇親王之賜園。惇親王死後,由其長子載濂繼承。
庚子之亂,義和團分子曾經集結于清華園,設壇作法,事後載濂被削職,賜園由內務府收回,興辦遊美學生的預備學府“清華學堂”,後來又稱為“清華學校”,一九二五年設立大學部,一九二八年八月十七日改名為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歷年培養大量人才,胡錦濤亦出身于清華。宋楚瑜在清華的演說,提及清華早已在臺灣復校,並形容“一塊招牌,兩個店面,殊途同歸,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正是清華校訓。一九一四年梁啟超在清華以“君子”為題演說,引述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同學。校方遂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校訓。(八)
(來源:香港《東方日報》 2005 05 12 文/集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