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連宋訪問大陸後兩岸關係走勢分析

  時間:2005-05-12 10:31    來源: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程瑛/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報道

  在大勢的促動下,海峽兩岸開始了歷史性的黨際交流,這股在2005年出現的“春天的氣息”能否為兩岸帶來政治上的“春回大地”,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關注

  2004年海峽兩岸關係形勢嚴峻。“臺獨”在島內囂張推動“正名正憲”,臺灣當局領導人提出了“2006年制憲、2008年實施新憲法”的“臺獨時間表”,一時間,臺海上空烏雲密布,硝煙將起,引起兩岸同胞的極大憂慮。于是物極必反。反“臺獨”的力量終于迸發出應有的能量。于是,在2005年春天,形勢有了令世界矚目的積極轉變。

  5月5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啟程前往大陸。他的第一項活動是拜祭軒轅黃帝陵,隨之是前往南京拜祭中山陵。與連戰一樣,他也將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進行會談。

  10天前,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則將拜謁中山陵作為他“和平之旅”的首站。他與胡總書記的會見、會談舉世矚目,意義深遠。

  連宋“登陸”成了這段時間海峽兩岸民眾關心的頭等大事,也成了國際輿論最為關注的新聞,它帶來的影響不僅事關中國的和平發展,而且也牽動著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

  胡錦濤首先伸出手來

  4月間,胡錦濤總書記代表中共中央,先後向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發出訪問大陸的邀約。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以幾乎令人驚訝的速度,來自海峽對岸的登陸熱潮一波又一波持續升溫。

  4月29日,通過電視直播,全世界都看到,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胡錦濤首先伸手與連戰相握。他帶著誠懇的微笑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共同邁出的這一步,必將記載在兩岸關係發展的史冊上。”

  這是在臺海形勢波詭之譎、面臨危機與轉機的歷史關頭跨出的一大步。胡錦濤在與連戰會談時這樣描述臺海局勢:兩岸關係發展一再出現波折,甚至幾近危險的邊緣;連戰在“和平之旅”的幾乎每一次演講中都強調,兩岸關係處于前所未有的僵局。

  去年“臺獨”勢力借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委”兩場選舉,搞民粹動員,不僅提出了“臺獨時間表”,而且著手推動臺灣“正名”、“制憲”的“法理臺獨”步驟,衝撞兩岸關係底線,“臺獨”挑釁使臺海情勢緊繃,危機驟現。兩岸民眾極度關心,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為遏制“臺獨”冒險,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隨即爭取務實政策,5月17日發表聲明,指出了兩條路和兩種前景;2005年“1·28賈慶林的講話”、“3·4胡錦濤四點意見”接連出臺,3月14日《反分裂國家法》高票通過。允許臺灣農產品登陸,推動春節包機直航,派員赴臺吊唁辜振甫,接待江丙坤“破冰之旅”,直到胡總書記親邀連宋來訪,一步步地引導兩岸關係朝著有利于遏制“臺獨”、促進和平與合作的方向發展,贏得了臺灣民心民意,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與支持。

  今年3月《反分裂國家法》出臺前夕,海外有評論認為大陸對臺策略出現新變化,並歸納為12個字:著眼現實、守住底線、再求突破。而臺灣研究專家則用“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來評價2004年大陸“5·17”聲明以來的大陸對臺政策。

  有專家認為,大陸對臺政策在決策與運作過程中注入了更為清晰的科學成分,更顯靈活,更見彈性,更具寬松,進取性更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認為,島內出現這新一波“登陸熱”,大陸對臺政策“起關鍵作用”。還有學者看到,這與中共黨內強調創新能力,注重執政能力的提升,有著直接的關係。這是更有意義的。

  實際上,從歷史角度看,局勢越是復雜,代表著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也就往往越表現出驚人的智慧與謀略。當年毛澤東赴重慶會談,毅然抗美援朝,邀請尼克松訪華,以及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都是大智慧、大手筆的表現。順應時勢、自我革新、以民為本,中共的這些優良傳統和卓越的領導能力,將決定著21世紀中國和平發展、民族振興的走向。

  透明度的意味

  在4月29日的胡連會上,胡錦濤提出了關于兩岸關係的四點主張: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加強經濟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發展;開展平等協商,加強溝通,擴大共識;鼓勵兩岸民眾加強交往,增進了解,融合親情。

  人們同時也注意到,在臺灣島內,支持連宋訪問大陸的民調從四成以上一路上升到五成以上。就是在這樣的高企的主流民意支持下,連戰和宋楚瑜,國民黨和新民黨,不再忌憚“臺獨”勢力扣下的“賣臺”帽子,毅然展開各自的首次大陸行。據臺灣多項民意調查顯示,連戰大陸行過半時,已有56%的民眾肯定連戰所為有助于兩岸和平發展;民進黨公布的民調還承認,在連戰結束大陸行之後,國民黨的支持度已超過民進黨。而在大陸,對于連宋登陸表示關注及持肯定態度的民眾超過九成。

  過去曾給人木訥謹慎印象的連戰說,自己的勇氣來自歷史的潮流和民意的驅動。

  事實上,標志著國共兩黨走向和解、合作的連戰“和平之旅”,自始至終都相當透明,諸多細節一一展示在老百姓眼前。八天行程中,數百名境內外記者一路跟蹤採訪,幾乎所有重要活動都有全程電視直播。有臺灣學者分析說,藉由連戰此行,在全球媒體廣泛報道下,臺灣民眾感受到中共對臺政策的誠意和善意,感受到兩岸同胞的血濃親情,觀察到大陸的發展變化,進而會改變長期以來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刻板認知”。

  在臺灣的選舉政治中,民意是最重要的指標。臺灣民意走向,也是大陸“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關注點和落腳點。

  這次胡連會上,胡錦濤的進一步闡述更引人注目:我們充分理解和尊重臺灣同胞愛鄉愛土的情感、當家作主的願望,十分同情臺灣同胞在歷史上經歷的不幸、蒙受的冤屈。對臺灣同胞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心態和感情,對他們由于各種原因對大陸產生的誤解和隔閡,我們不僅會基于同胞之愛予以充分理解和體諒,而且會採取積極的措施努力去疏導和化解。

  胡連會後不久就有臺灣媒體說,這次會面不僅對國共兩黨深具意義,也讓臺灣民眾對胡錦濤本人有了更加清晰鮮明的印象。

  國民黨方面的人士評價說,胡錦濤非常細心、親和力強,思路清晰,反應敏捷。

  中臺辦副主任孫亞夫不久前在北京大學的一次講座中表示,大陸方面對于臺灣狀況的了解經歷了一個過程。在兩岸關係問題上採取主動的、重大的動作非常重要。比如邀請連戰、宋楚瑜來訪,媒體就都啟動起來了,他們會探索其中的原因,所代表積極意義和所有的情況,將隨著訪問進程的透明度,進而隨之自然展現出來。

  新的訊息傳達

  連戰大陸行的全過程,處處是共產黨和國民黨兩黨充沛的訊息釋放與互動,這種擱置分歧、求同存異的善意釋放與互動,不僅促成了兩黨高層領袖暌違60年的首次握手,也輻射到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發展上乃至更廣泛的領域。

  除了胡連“會談新聞公報”的發表,客主雙方在這次連戰行程上有不同的訊息傳達風格。國民黨方面藉由連戰的演講、題詞,訪問團成員的表述,以及每天一次的新聞吹風會和全程兩次大規模的記者會,來透露說明國民黨的立場、態度和看法;而中共方面則在潤物無聲,綿密細膩的各項精心周詳的接待安排和意義獨特的禮品酬酢上,透露出自己的誠意和善意。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學者朱松嶺評價雙方“求同,存異”的溝通時,認為雙方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承認“九二共識”、主張發展兩岸關係的基礎上達成一致,在此共同體認下,對彼此的一些堅持各自體諒,這樣的處理方式人情味和傳統中國文化味道十足。

  負責胡連會議題規劃的國民黨“立委”蘇起,在訪問團中是最受媒體關注的成員之一。他在接受《瞭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並不諱言,國共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分歧和差異,但他認為這並不妨礙彼此交流訊息,尋求最大公約數。

  中共方面在種種接待環節上的悉心安排,也讓這種超越意識形態、尋求和而不同的努力顯得相當細致入微。

  北京老舍茶館的特色節目“五音聯彈”以往的彈唱曲目是歌頌毛澤東的歌曲“瀏陽河”,這次特別為連戰來訪改為《水滸》插曲“好漢歌”。

  在連戰兒時的母校西安市後宰門小學,一年級的小學生身著唐裝朗誦《三字經》;大喇叭里循環播放著唐詩《回鄉偶書》,重復著一千多年從未改變的“近鄉情怯”;5名詩朗誦的孩子重復著:“爺爺您回來了,您終于回來了!”

  站在中山先生的肩膀上

  中山陵3公里長的陵園路兩側,孫中山靈寢移靈奉安時栽種的懸鈴木,已從當年的5厘米粗長到如今的合抱猶嫌不足。曾經對抗隔絕的國共兩黨,在60年後發現,他們可以站在中山先生的肩膀上攜手重新出發。

  4月29日,胡錦濤在與連戰會面時談道,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對孫中山先生懷有崇高敬意,從來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合作者、繼承者。中山先生也把中國共產黨人當作自己的好朋友。在當年,中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中山先生第一個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這理應繼續成為我們兩岸的中國人共同的追求和責任。

  連戰則表示,在心情感傷、復雜的同時,要秉持中山先生和平奮鬥救中國的精神,一定會給兩岸人民帶來安定與繁榮。

  外電評價說,值得關注的不僅在于兩黨最高領導人60年來的頭一次相會,更在于雙方所展現的民族之情、民主之求和民生之念,竟然是歷史上所未曾有過的契合。

  由是,人們從胡連會以及繼之而來的胡宋會中所看到的,就不僅是政黨的溝通、交流,還預示著兩岸的和解、合作前景,這是中華民族在現代化路途上的振興的必經之路。

  連戰拜謁中山陵當日,一位身著紅襯衫的老人默默跟在人流後面。這位自稱姓趙的老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他是已有67年黨齡的中國國民黨黨員,如今已經82歲。1949年到臺灣後一直在軍中服務,1985年退休後到美國居住,現在又跟著派駐上海從事電子業的小兒子來到大陸居住。

  趙老先生說,大陸和臺灣50多年來各走各路,現在各自的嘗試應該形成合力。他談到自己生活在上海的兒孫輩說,年輕人都看重機會,其他的倒不計較。

  宋楚瑜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說,如果一百多年以前中國錯過了產業革命的列車,今天就要靠兩岸一起互通互補,中國人幫中國人,創造一個21世紀的願景,一個中國人、中華民族共同的願景。

  這次登陸,不僅是在兩岸背景下,而且也是在經濟全球化潮流中發生的。大陸和臺灣都面臨世界經濟與科技高速進步下,在“地球村”中的經濟發展壓力。互補互利、共同發展是兩岸民眾的心願,“兩岸合作賺世界的錢”,連戰在上海的經貿之旅,同樣作了這樣豐富的“超越性”闡釋。

  “臺灣年”

  70年前因預感到日本侵略中國,而“中日必有一戰”的連戰的祖父,為孫子起了一個頗有“火藥味”的名字“連戰”。在“和平之旅”的一些場合中連戰卻特別解釋說他還有個號叫“永平”,這是母親為他起的。

  “我相信有智慧、有能力的中華兒女大家都了解,我們可以化刀劍為犁鋤,化幹戈為玉帛,點滴的心血累積成我們長長久久的和平關係。”他在北大演講時說。

  掀起“登陸熱”高潮的連戰,慶幸自己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搭上了這一班巴士”,因而沒有落後感,沒有走錯一步。而希望搭上這班巴士的,何止連戰一人。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李義虎教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今年可以稱作大陸的“臺灣年”。

  從春節包機、吊唁辜振甫、《反分裂國家法》出臺,到江丙坤“破冰之旅”,連宋先後來訪,有關兩岸的大事件在今年上半年紛紛亮相。下半年,10月間還有在重慶舉行的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臺北、高雄、臺南等八個臺灣縣市的市長都在受邀之列。

  據稱,大陸方面不久前曾主動表示,歡迎臺灣的鄉鎮市長到大陸交流訪問,還強調不分黨派全部歡迎。另悉,新黨領導人也將于近期到訪大陸。

  相對臺灣對包括鄉鎮市長在內官員赴大陸的禁令,大陸已有不少鄉鎮市長或黨委書記到臺灣參訪。

  幾乎與連戰到訪大陸的同時,民進黨人士鐘佳濱也應邀赴上海與學者座談。鐘佳濱曾任民進黨副秘書長,現職為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

  對于促成臺灣在野黨領袖歷史性“登陸”的原因,北京的臺灣研究專家民意背景、政策調整和島內政黨格局變化的因素更為重要。

  臺灣問題專家李家泉認為,臺灣主流民意的認同和支持是“登陸熱”的最大動力。臺灣主流民意希望目前的兩岸關係盡快緩和,希望繼續加強兩岸經貿合作交流的強烈意願日益浮現,對“法理臺獨”以及日趨激烈的“臺獨”手段心生厭倦,對臺灣當局動輒為在野黨扣紅帽子的粗暴做法也不以為然。

  也有分析者認為,連宋能夠成行,也可能包含他們個人對政治生涯的重新認識。連宋雖然在島內政治上各有追求,但是他們在時代潮流和民意的驅使下,對個人政治生命與臺灣前途有了重新認識,在他們訪問大陸的行程安排中也體現出了個人情感與歷史潮流的聯結。

  連戰西安問故,祭掃祖母墓;宋楚瑜帶著80多歲的老母親,回湖南湘潭探親祭祖,而他與連戰都選擇了拜祭中山陵。

  這是一種告別過去、開創未來的選擇,但又是一種繼承歷史、發展未來的創造。在這里,兩岸之間“和平發展、合作雙贏”成了政治對話的最大交集點。

 一位評論者說,所謂“兩岸局勢的主導權”,從某種意義上講絕非權力、權柄,更多是使命和擔當。

  最近10多天,在中國國民黨和親民黨訪問團次第“登陸”期間亮相的兩岸政壇人物,適逢兩岸關係的關鍵時刻。此時作出抉擇,不僅需要異乎尋常的政治智慧和操控能力,更需要打開心胸,放下身段,擔起責任。

  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所做的關鍵抉擇,順應了歷史潮流與民意驅動

  最近10多天,在中國國民黨和親民黨訪問團次第“登陸”期間亮相的兩岸政壇人物,適逢兩岸關係的關鍵時刻。此時作出抉擇,不僅需要異乎尋常的政治智慧和操控能力,更需要打開心胸,放下身段,擔起責任。

  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所做的關鍵抉擇,順應了歷史潮流與民意驅動。

  ●胡錦濤:傾情一握

  4月29日下午3點,身著深色西裝、係著紅色領帶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站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中央,他腳下,正好是兩條紅地毯的交叉點。

  當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疾步走近時,胡錦濤向著連戰的方向邁出一步,伸出手。兩人就在這個特殊的歷史交叉點上,握別了兩黨60年來的隔絕與對立,拉近了彼此和解、溝通的距離。

  其實,就在此前一天,胡錦濤還在出訪東南亞的旅程中。他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會見華商時就表示,對于第二天與連戰的會面相當期待。

  兩手相握時,胡錦濤說:我在出訪期間從電視畫面里看到你出發時受到的幹擾和阻撓。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你還毅然決定如期來訪,難能可貴。

  盡管兩黨多年未有高層會談,盡管胡連二人素未謀面,但連戰說:在怎樣重視當前和現實,把握當前的現實,開創未來展望未來上,和胡總書記有相當一致的看法。

  細心的記者注意到,在會見中,胡錦濤始終面帶親切、熱誠的微笑。胡錦濤與連戰的肢體語言也很豐富。當胡錦濤講到兩岸應從善意出發時,中國共產黨一直景仰孫中山,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時,連戰頻頻點頭;當連戰講到自己的大陸之行來得很不容易時,胡錦濤也深有感觸地點頭。

  被連戰形容為“熱誠、自然”的這次會面,比原定時間延長了30多分鐘。當晚,胡錦濤又邀請連戰到中南海瀛臺晚宴,並拿出一份連戰祖父連橫在1914年從日本的殖民統治下回到大陸申請復籍的檔案記錄贈給連戰,讓重視家族傳承的連戰感喟不已。

  有幸參與這次晚宴從而有機會和胡錦濤近距離接觸的中國國民黨的上層人物說,他對胡錦濤的印象是:熱誠、開放、務實,很注重細節的周詳。

  胡連握手的畫面,作為經典鏡頭被海內外電視媒體反復播放。有海外媒體評論說,以往臺灣民眾看到胡錦濤,總會首先想到他的頭銜;這次表現從容、笑容洋溢的胡錦濤,一定會吸引人們更關注這位政治家本人。

  胡錦濤主政以來的兩年多時間,正是島內“臺獨”勢力藉由第二次選舉大搞“臺獨”挑釁、兩岸關係嚴重惡化、臺海形勢嚴重不穩的時期。

  剛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3個月,胡錦濤就在2003年的“兩會”期間提出對臺工作四點意見: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大力促進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深入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團結兩岸同胞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以親民作風著稱的他表示,願意與臺灣各黨派和各界人士就發展兩岸關係、推進和平統一交換意見;寄希望于臺灣人民,抓住島內民心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趨向。

  大陸一係列新的對臺措施,在最緊繃的情勢下逐步推出,深受海內外歡迎,也因此逐漸扭轉局面。直到今年4月間,胡錦濤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身份邀請連宋來訪並成為現實,成為兩岸關係中令人驚嘆的大手筆。

  在與連戰會面時,胡錦濤再次刷新了“胡四點”,他毫不諱言兩岸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意義。

  來訪的中國國民黨高層人士說,這位中共中央總書記在開放靈活中也很有堅持。

  胡錦濤說,中國絕不能分裂,中華民族絕不能分裂,這一條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作為領導人,不論是在臺灣還是在大陸,都應該承擔起對國家、對民族、對歷史的這個重大責任。

  ●汪道涵:絕響余音

  胡連會的4月29日,正是“汪辜會談”12周年紀念日。這個巧合令人感傷又覺溫暖。

  三天之後,在醫院休養的90歲的汪老——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特別“出院”與連戰會面。這個場面同樣讓人感傷又溫暖。再過幾天,他還會以同樣的方式會見宋楚瑜。

  已經很少露面的老人看上去瘦削但精神健朗,他笑容可掬地在沙發上側身面向連戰說:連戰先生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提到這次的訪問及對兩岸關係的推動,是基于世界潮流的變化和民意的要求,這兩句話我非常欣賞,並且以這兩句話來惕勵自己。

  4個月前,當年與汪道涵同為促進兩岸協商盡了心力的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辭世,“汪辜會談”成為絕響。汪道涵在痛別故人的唁電中寫道:兩岸之道,唯和與合,勢之所趨,事之必至。

  這次,連戰為汪道涵帶來了辜振甫先生多年前應約為汪老所畫的觀音山遠景,因為自1998年的汪辜上海會晤後,兩岸協商因為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被迫中斷,又因民進黨臺灣當局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而遲遲未能重啟。汪辜無緣再會,這幅畫作始終無由送達。

  當年的然諾,終于在陰陽相隔後實踐;而當年達成的“九二共識”,亦仍為如今的兩岸政治對話的基礎。

  上海一位學者說,盡管身在醫院,但汪道涵一直心係兩岸和平。這次連戰與汪道涵的會面,可以理解為1998年第二次汪辜會的延續,也是對汪辜兩位老人的一個安慰。

  汪道涵說,他正在研讀兩岸學者有關農地運用的著作和臺灣大學等校哲學係出版的《哲學概論》。他認為兩岸應多交流,直接交流,可以避免很多流言蜚語。

  嗜書如命是汪老最大的特點,他也因此思維活躍,高齡而不保守。他的祖父是清朝最後一批秀才,父親是清朝留日學生,他的讀書人氣質其來有自。

  汪道涵在經濟方面很有專才,推動了上海經濟開發區。據說,當年的他身穿中山裝,寫得一筆好字,意氣風發。

  1991年底起,汪道涵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有人評價說,歷史選擇了汪道涵,而汪道涵則譜寫了歷史。出任海協會會長,既需要熟悉內地形勢,也要對臺灣形勢非常了解,在臺灣有一定感召力,德高望重。以這些條件衡量,非汪道涵莫屬。

  汪辜會最受稱道的,除了其對于兩岸關係發展做出的貢獻外,還有兩位長者共有的中國傳統韻味,那種惺惺相惜的和諧配襯,那種難以復制的濃厚儒家氣質,無聲地印證著兩岸的同祖同宗同源。

  至今仍有人回憶,汪老宴請辜老,晚宴的九道菜,汪老巧用菜名嵌入對臺灣同胞的骨肉情,如情同手足,龍族一脈等,情韻深長。兩人見面談話倒像兩個情趣相投的普通老頭,一起喝著中國茶,一起看京劇,辜老是“票友”,汪老則是知音。

  汪老贈送給連戰的畫題為“江山如畫”──“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是感喟也是期許。

  熟悉的人說,如今汪老病中仍然每天看報紙,關切兩岸事務,言語和緩親切。談到兩岸問題時,他的眼梢、嘴角還會現出和當年一樣銳利的線條。

  ●連戰:家國感懷

  很少喜怒形諸顏色的連戰,在“和平之旅”卻處處流露真性情。

  他在一次記者會上動怒了。面對一位記者質疑這次旅行效果的發問,連戰擰起眉頭:我希望臺灣的老百姓不要跟你一樣悲觀。你的意思是說願景都不可以講,我倒還頭一次聽到這個事情。

  而在北京大學,當校方復制了連戰母親75年前在此進修的學籍表、成績單贈給他時,連戰眼泛淚光。而在演講中,他的幽默也博得學子們的陣陣掌聲。

  一貫行事嚴謹的連戰,在8天的大陸行中很多次激動到幾乎難以自持。家國情懷濃重的他,在別離60年的大陸,找到了太多家族與民族歷史的牽係。

  新華社的一篇通稿這樣總結連戰獨特的家世:他是臺南子弟,卻出生于陜西西安;他祖籍福建漳州,祖父卻是第一部《臺灣通史》的作者;他的父親生活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鐵蹄之下,卻回到祖國參加了抗日鬥爭,並成為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的官員之一;他的遼寧省籍的母親至今生活在臺灣,他的臺灣省籍的祖母卻至今安葬在陜西西安。他在臺灣被稱為“半山”,這個詞過去是臺灣民眾對他有一半“唐山”(指大陸)籍血液的尊稱,後來卻成為“臺獨”勢力對他不夠“純本省”籍的蔑稱。在2004年競選臺灣當局領導人之職時,連戰在一次公開場合中說出“謝天謝地,我們是純粹的中國人!”但為了表達自己愛臺灣的深厚感情,他與夫人不惜在競選場合全身匍匐親吻臺灣土地……

  再過幾個月,連戰可能卸去中國國民黨主席之職,在他從政的34年間,政治聲望從來沒有像這一刻──即將離開政壇前夕這樣高漲。

  不過,若認為連戰此行是來尋求個人歷史定位就太過狹隘了。感嘆著“相見恨晚”的連戰說:我個人雖然是國民黨的主席,也是帶著一份人文的情懷,一種和平的期盼,同時也是身為民族的一分子,來到這個地方。

  無論是在島內不斷攀升的民意支持,還是在大陸所到之處萬人爭睹的熱烈場面,都是因為他作出了登陸的決定。這個在臺灣曾被認為身家富有、仕途平順的“四大公子”之一的人,何來如此勇氣?

  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連戰回答說他的勇氣來自“歷史的潮流”和“民意的驅動”。

  在多個場合,連戰都提到祖父連橫1931年將父親連震東從日據下的臺灣送回祖國時寫的一封信:“昔子胥在吳,寄子齊國,魯連蹈海,義不帝秦,況以軒黃之華胄,而為他族之賤奴,泣血椎心,其何能恕。”

  2000年國民黨在臺灣丟掉了執政權,黨內分裂嚴重,連戰面臨著這個百年老黨最困難的時刻。毅然領導國民黨與頑固搞“臺獨”的李登輝劃清界線,停止李登輝黨籍,改造國民黨,適應在野黨的新角色,經歷痛苦艱難的過程。

  2004年臺灣領導人選舉,島內“臺獨”聲浪甚囂塵上,國民黨在選戰中的反“臺獨”立場被一路追打,一些黨人因此理念動搖,思想混亂。在選舉緊要關頭出現襲擊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呂秀蓮的兩顆莫名其妙的子彈,讓連戰、宋楚瑜的國親聯盟奪回執政權的希望破滅。連戰在關鍵時刻作出決定,不承認這種不公正的選舉結果,提出“當選無效”和“選舉無效”之訴。其實,此時的連戰,已經讓人刮目相看。

  連戰說,歷史的發展需要關鍵的人物在關鍵的時刻作出關鍵的選擇。

  在與胡錦濤會面時,連戰反復追述達成“九二共識”的當年,大家不眠不休的工作狀態,那時他任臺灣當局的“行政院長”,參與其事。分析者說,他一再提到“九二共識”,就是表示要對此負責。

  熟悉連戰的人說,他是一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這個在臺灣被形容為“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回憶起抗戰時期在西安吃的一半是沙粒的米飯,躲避空襲跑防空洞,跋山涉水從重慶到上海的艱辛旅程,但他在艱難歲月中,似可以體味童真無邪的快樂。

  在北京大學45分鐘的演講,連戰贏得了十幾次掌聲,他一口水沒喝,直講到聲音沙啞。有人評論說,那個臺灣街頭運動中的連戰不是真正的連戰;能夠在人文的氣氛中自由、舒心地倡導自己人文理想的,才是真正的連戰。

  ●宋楚瑜:落力攜手

  宋楚瑜在開始大陸之行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手拿50多年前在湖南湘潭讀書時的成績單,不禁潸然淚下。

  生在湖南湘潭、7歲時隨父親到臺灣的宋楚瑜,在臺灣被劃歸“外省人”,但他卻是追20多年來臺灣島內政局演變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有人說他是“大內高手”,也有人說他勤政愛民。

  宋楚瑜的父親宋達,曾任臺灣“國防部”人事局長、聯合勤務副總司令等職,與蔣經國有密切的私人關係。

  宋楚瑜1964年畢業于臺灣政治大學外交係,1967年獲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1974年獲美國喬治城大學政治哲學博士學位,而後回臺任蔣經國的英文秘書。

  他自認學習繼承了蔣經國的一些優點,諸如親民作風。他下鄉的時候,每次都穿著蔣經國著裝式樣的夾克;遇到有民眾熱情歡迎,他從不與他們保持距離;如果有民眾請他吃飯,不管是冷是熱,他都往嘴里送;在坐進車子之後,他還會學蔣經國,露出半個身子在車門口,向民眾揮手說再見。

  蔣經國去世後,在李登輝掌權之初,宋楚瑜曾協助李登輝穩固權力及進行“修憲”、改選“國代”等工作,一度深受李的信任,甚至被形容為“情同父子”,于1989年5月出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1993年2月,宋楚瑜接手連戰任省政府主席,而這個職位即將于1994年開放民選。宋1994年獲國民黨推薦參選並當選臺灣省長。當上首個民選的臺灣省長後,宋楚瑜的親民和勤快作風得到發揮。他走遍全臺灣300多個鄉鎮,麾下的“省府團隊”的工作效率高,不管哪里出現風災、水災,總是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快速解決問題。

  宋楚瑜的政治聲望上升,但與此同時,他與逐漸走上分裂“臺獨”路的李登輝卻開始漸行漸遠。

  由于生怕宋楚瑜這個“外省人”競爭臺灣領導人之位,也因為“臺獨”的需要,李登輝對宋採取了釜底抽薪之計,1997年李登輝當選“總統”後,為擴大權限決定“凍省”,這引起宋的強烈反彈,李宋關係迅速惡化,直至反目。

  在民進黨的幫助下,借改革之名“凍結”了省級機構的職權,使“臺灣省”這個架構成了一個虛化的空殼子。宋楚瑜失去了政治舞臺,于1999年自行宣布將參選臺灣領導人之職,但因此被李登輝主導的國民黨開除了黨籍。2000年宋楚瑜在選舉中得到36%的選票,在落選後,他自創親民黨,其成員大多數是不滿李登輝“臺獨”路線而出走的前國民黨人。要根本化解兩岸政治對立,還有待根本消除兩岸政治對立的根源--“臺獨”

  幾乎在連戰大陸行每一次國民黨方面的新聞吹風會上,大陸會不會向臺灣贈送大熊貓的問題都必被提及。直到連戰離開上海前幾小時,中臺辦主任陳雲林正式揭開“大禮包”謎底之前,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能否“登臺”,一直撲朔迷離。

  一位一直向國民黨新聞發言人追問此事的臺灣女記者抱怨說,都快被大熊貓的問題弄瘋了。而島內某些別有用意強調大熊貓“生命權”、認為臺灣可能養不好的聲音,也成了電視談話節目的笑料。

  1988年大陸曾提出贈送臺灣一對大熊貓,但是未被接受。現在那對大熊貓已經很老了,人們感嘆,別讓人也等老了。

  能夠在島內欣賞到大熊貓,一直是臺灣同胞尤其是小朋友的熱盼與期待。這次作為活生生的“和平之旅”成果,大熊貓最終能否“登臺”將折射臺灣政治生態的嬗變。

  島內形勢仍然復雜多變

  即將面臨黨主席交棒的國民黨能否延續“登陸熱”帶來的政治勢能?國民黨“立委”蘇起認為,國共已經建立黨對黨交流機制,在國民黨內部共識很高,連戰此行的成果對繼任者有一定約束力。

  善于闡發政治概念的蘇起這次推出了他的“單軌兩棒制”,即兩岸交流需要由在野黨跑出第一棒,然後促成執政黨跟進落實。 “如果我們不走第一棒,可能永遠走不出去。”

  對于這波登陸熱,民進黨目前收到的評價是“進退失措”。3月江丙坤“破冰之旅”後,當局竟要法辦江,並倉促出籠了限制兩岸新聞交流、經貿往來、被稱為“開倒車”的“七點結論”。

  臺灣問題專家李家泉提出,觀察“登陸熱”後臺灣政治的走向,關鍵還要看臺灣民意。胡連會五項共識看似簡單,卻幾乎涵蓋兩岸同胞共同關切的所有問題。而臺灣朝野政黨的主張都得面對民意的檢驗。

  至于今後的兩岸關係,專家認為,前兩年狂熱推動“臺獨”路線的局面可能暫時不會出現,但能否從根本上打破政治僵局,仍要看臺灣當局是否從根本上放棄“臺獨”,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

  國際社會勿對“臺獨”發出錯誤信號

  據悉,美國白宮和國務院的發言人都針對“胡連會”達成改善兩岸關係的共識發表評論,表示維護臺海和平與穩定是有關各方共同努力的目標,美國將繼續鼓勵兩岸展開對話。

  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兩岸關係,也始終是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近年來,“臺獨”之所以囂張,與國際反華勢力的鼓勵和支持有相當大的關係。

  在長期研究國際關係的北大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朱鋒看來,兩岸開展政黨之間的對話與和解,是中國人自己尋找臺海和平框架的重要努力,對于穩定東亞地區的大國關係,帶動地區局勢進一步走向穩定意義重大。希望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不要對“臺獨”發出錯誤信號。

  兩個多月前,美日安全磋商委員會會議發表聲明,將“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列為美日兩國在亞太地區的12項共同戰略目標之一。專家指出,這個說法會使“臺獨”勢力抱有幻想,而慫恿“臺獨”則可能危及臺海和平與穩定。

  5月4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日本外相町村信孝最近在紐約發表演講時就日美將臺灣問題納入所謂共同戰略目標事聲稱,不能因此認為日本的防衛線擴大到了臺灣,因為臺灣本來就是日美安保條約的對象,這與日本迄今對臺政策沒有任何不一致。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外交部發言人孔泉說,我們對日本外相發表此種幹涉中國內政的言論感到震驚。中方已就此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並表示強烈抗議。

  美國對臺灣內部政治運作歷來介入甚深。臺灣各種政治勢力都與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海內外媒體都注意到了美國在對待連宋登陸上的態度轉變──從“有對話總比沒有對話好”一變而為“讚許、歡迎”。

  盡管有外電稱,這次連宋登陸期間大陸對臺政策的頻頻出新略有超出美國預料之意,但是美國的策略取向始終被認為是影響兩岸關係的因素。

  臺灣政壇曾經說,李登輝將國民黨一分為三(指新黨、親民黨均是從國民黨分裂出來,不滿李登輝“臺獨”路線的人組成),這個因素直到2001年李登輝被國民黨停止黨籍後才消失。

  2004年國民黨和親民黨、連戰和宋楚瑜終于聯手,組成“國親政黨聯盟”並搭檔競選,國親新三黨及支持群眾組成了“泛藍”陣營,佔有島內政壇半壁以上的民代席次,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反對臺灣當局“去中國化”的重要力量。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