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5月11日電 今天上午,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來到清華大學發表演講。他的誠意拉近了兩岸青年學子的心。
隔海相望的兩所清華大學,是宋楚瑜溝通的起點。他用16個字形容兩所大學:一塊招牌,兩間店面,殊途同歸,自強不息。
負責設計本次演講會入場券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彭志國,第一個獲得提問機會。為了準備這個問題,他專門到同學中收集信息,雖然他所提的問題很尖銳,但他知道這可能是大多數人想問的問題。
“五一”長假都沒有休息的彭志國,剛剛從老師那里知道,自己設計的演講會門票將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這張底色為紫色的門票,正面是清華大學校門圖樣,這是兩所清華大學共有的標志。“這不僅僅是一張門票,更是代表了當代中國青年美好的願望,希望通過這扇希望之門,建立兩岸溝通交流的起點。”彭志國對自己的構想很自豪。
清華大學化學係碩士生韓世亮,第四個“搶”到提問機會。參加演講會前,他專門去看了臺灣清華大學的網站,“很親切的感覺,那是一種熟悉的親緣關係”。
演講會剛剛結束,來自臺灣的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蔡瑞家,和其他來自臺灣的同學一起,跑到演講臺上,興奮地坐在宋楚瑜和清華大學校長剛剛坐過的位子上合影。他們笑著對周圍的同學說,自己是在觸摸歷史。
幾乎每一個來自臺灣的大學生,在大陸都曾遇到同樣的問題:臺灣青年學生真的希望臺灣獨立嗎?這個問題,讓臺灣籍大學生有些尷尬。
而蔡瑞家也時常有同樣的感覺,大陸青年學生不了解臺灣,臺灣青年學生也不了解大陸。現在,蔡瑞家有了新的想法,下次再有人問這樣的問題,就告訴他們,在宋楚瑜先生的演講里可以找到答案。
宋楚瑜說,回到臺灣的第一句話想說,我回來了,我帶了大陸鄉親的友情與和平的願景。
這些話讓剛剛從臺灣過來的清華學生王麗喬感動。她說:“很多政治問題,青年學生無法幹預,但我們迫切希望相互了解。這種了解有利于維護兩岸老百姓的利益,每次回家我都感覺臺灣老百姓也是這樣想。”
宋楚瑜還牽挂著“如何讓兩岸學子能夠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這個細節讓所有臺灣籍清華學子激動不已。最後一個獲得提問機會的臺灣籍清華大學博士生任懷鄉,剛從演講會場出來,就贏得了一群臺灣籍學子的掌聲和熱情擁抱。“興奮、激動,對兩岸未來充滿信心。”任懷鄉說,她提出兩岸的學歷認證問題,自己和同學私下里琢磨了好久,期望著能夠得到一個提問機會。她笑著說,宋楚瑜先生的回答讓同學們滿意,大家對問題的解決持樂觀態度。
“我們都是兩岸一分子,可能做不了大事,但可以在細節上出點力。”任懷鄉說。“宋楚瑜用善意的溝通完成了得體的演講。”來自臺灣的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恭鵬程,曾任臺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文教處處長,雖然有課,但他還是利用中午的時間,收看了宋楚瑜演講的電視重播。
他說,溝通對于兩岸老百姓,特別是青年學子非常重要。“接待規格有多高,民眾往往不會關心,他們更關心對方民眾的態度。”
恭鵬程擔任文教處處長時,曾力主推動允許大陸學生到臺灣讀書,未能實現。他說,現在看來,兩岸青年學子的溝通交流,可以成為兩岸關係的突破口。
他說,現在臺灣有160多所大學,可隨著臺灣人口出生率下降,大學招生的人數開始多于高中畢業人數,差距呈拉大趨勢。
恭鵬程期待有一天,兩岸青年學生溝通交流不斷,“應該讓他們成為朋友”。 記者 李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