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丙坤的“破冰之旅”、連戰的“和平之旅”、宋楚瑜的“尋根之旅”在島內引起巨大反響,廣大臺胞感受到大陸的善意,主張緩和兩岸關係,綠營的群眾基礎發生變化。據民進黨內部民調顯示,其支持率由4月中旬40.3%的最高點,滑落至5月份的33%,甚至落後國民黨的34%。《聯合報》最新民調再次印證,陳水扁的個人滿意度下滑到34%;民進黨的滿意度驟降至26%,創下執政以來的新低。
5月14日的“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近在眼前,為了引起媒體關注,搶奪綠營選票,李扁顧不得什麼“父子情深”,互相謾罵。5月7日,李登輝在獨派團體“群策會”舉行的論壇上,批連宋“聯共賣臺”,以不指名的方式批評陳水扁沒有誠信:“在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時把制憲當做政見,獲得選票並當選後,態度就變了,制憲變成憲改,後來又變成修憲,這種沒有誠信的騙票做法相當可怕,如果在日本或美國,早就被彈劾了。”他稱,“《中華民國憲法》已破破爛爛,不可能再修改,唯有打破一中枷鎖的制憲才是真正的改革。”
連宋激起的大陸熱動搖了民進黨的淺綠選票,李登輝的激進“臺獨”路線更可能搶走深綠選票。陳水扁不是省油的燈。9日,他利用電視專訪,批評連宋“登陸”的同時,將矛頭指向對其執政構成最大威脅的李登輝:“阿扁走的是李登輝當總統的路線,變來變去的是李登輝;《國統綱領》和《中華民國憲法》是總統兩大柱子,也是李登輝告誡阿扁的。”陳水扁抱怨,“卸任總統不斷公開批評現任總統,削弱元首權威,雖然尊敬李登輝如父親,但父親管兒子也沒那麼簡單,也要拿捏分寸,阿扁畢竟是2300萬人的總統!”
對此,臺聯秘書長陳建銘當晚重炮抨擊陳水扁:“李登輝是獲得民眾愛戴,因此被稱為‘臺灣之父’,不像有些人不要臉,出書稱自己為‘臺灣之子’。”這是李扁“臺獨父子”十年來最大的一次反目成仇。
李登輝當政期間,縱容“臺獨”分子,實現臺灣政權本土化,有心做“臺灣國的國父”。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本有降低“臺獨”調門、回歸新中間路線的念頭。但失去國民黨這個龐大政治平臺的李登輝不甘寂寞,又打起了民進黨的算盤。他狂喊“正名制憲”,以“臺獨”精神領袖自居。為免“臺獨”鐵票流失,陳水扁不得不跟著跑,實難有多大的回旋空間。
臺灣政黨政治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各派都強調臺灣的主體性。但是,若兩岸因臺灣宣布獨立而引爆戰爭,不管結局如何,首先遭難的還是臺灣,“臺獨”首惡者絕難僥幸逃脫。環顧島內,識時務者為俊傑,吼吼也就罷了,若為此先搭上身家性命,成為“臺獨烈士”,在島內很難找到幾個。李登輝口口聲聲要搞“臺獨”,在位12年,未敢去掉“中華民國”這塊招牌。陳水扁不時放出幾句刺激性言詞,煽動民粹,何曾廢除“中華民國憲法”。
島內藍綠對決的格局已經形成,主張“臺獨”或保衛“中華民國”成為區隔政治力量的標識。去年底的“立委”選舉結果挫敗了激進“臺獨”取向,陳水扁若不想在未來幾年任期中一事無成,必須脫離“臺獨”框架。今年2月下旬,扁宋會達成十項共識,就是陳水扁向新中間路線再次靠攏的一個信號。
此番李扁如此對攻,實質是為了綠營選票,意在5月14日的“國民大會代表”。李登輝擺出“正名制憲”的姿態,卻讓陳水扁去打頭陣——陳水扁硬要往前闖,則自尋短路;陳水扁不願蠻幹,則攻擊陳水扁怕大陸,言而無信,還是李登輝代表“臺獨”,敢于“臺獨”。其實,李登輝不過發幾句狠話,既不承擔制造“臺獨”的巨大風險,也可得到“臺獨”基本教義派的支持,避免其邊緣化。(作者:褚靜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