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日內瓦5月16日電 大災之後,必須重視防止大疫。從印尼海嘯到南亞大地震,世界衛生組織曾多次發表有關災後主要公共衛生問題的文件,就震後災區面臨的各種衛生問題提出建議。世衛組織強調,只要注意保持飲用水安全,加強疾病監控系統,就不會有傳染病大規模流行情況發生。
據世衛組織網站有關材料介紹,人們因地震受傷的類型大部分是劃傷和瘀傷,一小部分人單純骨折,少數人會發生嚴重的多發性骨折或需要手術和其他急救治療的內傷,這些人在地震發生後的前24小時需要醫療服務。一般在地震後3到5天內,傷員會不斷被送到醫療機構,此後有關醫療需求逐步恢復至正常。傷員就診可能會出現兩次高峰,從醫療點附近地震災區送來的傷員會構成第一次高峰,從比較偏遠的地震災區送來的傷員構成第二次高峰。
世衛組織認為,自然災害並不會給受影響的區域帶來之前並不存在的疾病。而且震後儘管零星病例的發病率升高的風險依然存在,但是傳染病大規模流行的情況一般不會出現。震後疾病流行的危險因素主要是用水衛生基礎設施受到破壞、給兒童接種疫苗等公共衛生服務中斷、對蚊子和嚙齒動物等病媒生物的常規控制中斷等。加強疾病監控系統,強化公共衛生措施,即足以預防和控制易流行疾病的傳播。
世衛組織材料顯示,與自然災害有關的最常見的流言之一是,死者屍體如果不立即掩埋或焚燒會導致疾病流行。事實上,與死者屍體有關的健康危害可以忽略不計。只有當屍體接觸到水源系統並傳播腸道疾病致病菌時,污染才有可能發生,但病例極為有限。相反,對倖存者實施的衛生措施和水質控制對控制霍亂的傳播才是至關重要的。蚊子傳播的瘧疾和登革熱等疾病與屍體無關。屍體與流行性疾病之間的關係尚未得到科學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