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採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要聞播報

瑞士館“大管家”石安細數世博情緣

時間:2010-08-31 14:48   來源:新華國際

石安在瑞士館排隊區域為遊客服務

  他是地地道道的瑞士人,高個子藍眼睛,卻很享受同事幫他取的中文名“石安”,因為“最忙的時候,想想這個名字,就覺得‘踏實心安’”;他是瑞士館運營總監,被大家戲稱“大管家”,工作嚴謹到可將一天團隊日程安排細分40個時段;他有著深深的“世博情結”,2005年與妻子一同服務于日本愛知世博會,今年初舉家來到中國,因為“這是夢想中的工作”。

  採訪約了很久,最終安排在12時30分到13時50分,原因是他忙得再也擠不出其他時間。

  學會和東方人打交道

  31歲的石安和世博會有說不清的 “緣分”。200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學習護理專業的他,參與了當年舉行的瑞士國家博覽會。在那里,他不僅與現在的妻子“一見鐘情”,更埋下了深深的“博覽會”情結,從此開始從事展覽組織策劃活動。

  很自然地,經驗豐富的他和妻子都成了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瑞士館工作人員。那是他第一次來到東方,異域的風情讓他新奇,卻也帶來困惑。不過,經歷了磨合的石安也從正面悟出道理:雖然東方人做事方式有些耗時,卻更有助于了解和熟悉彼此,有利于共同解決問題。有了這番經歷,石安來到中國時,立刻顯出豐富經驗,不僅“可以用更婉轉迂回的方式和人打交道”,還改變了“以前做事需要提前一兩天電子郵件定好”的習慣,隨時“應對突如其來的電話短信,做出合理變動”。

  2008年底,石安就開始參與世博會瑞士館前期策劃,忙碌自不必說。然而,當他看到瑞士館真真實實矗立在自己面前時,看到第一批遊客坐著纜車露出開心滿足的笑容時,心里忽然“特別特別感動”,意識到“自己竟有這麼幸福”。

  “大管家”像個鐘表匠

  當記者請他說說“一天具體的工作”時,石安立馬露出頑皮的笑:“你的本子夠記嗎?”這個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的瑞士館“大管家”,不僅消防部門、電力部門來檢查要找他,讚助商、瑞士官員有事也找他,瑞士館150多個員工有問題還是隨時找他。有時候,他正在對著電腦工作,問問題的人已在電腦邊排起了隊。24小時待命的手機,繁忙時一天要接聽120多個電話。

  “做事極其嚴謹、有條理,責任心極強,具有典型的瑞士德語區人風格”,這是同事對石安的評價。細致到什麼程度?瑞士館日當天石安的任務表上,從9時到23時,他竟然足足分出40個時間段,每一個時段都對應著事件、地點、負責人和補充說明,重要和比較重要的事件,更用了紅色和黃色標注,這樣“再忙也不亂”。

  他有一個問題小本,每天排列整齊的記下需要解決的所有問題。如果問題處理好了,他就“打勾”。世博剛開始的時候,小本一天能記到100多個問題,眼看著“問題一個個被勾掉,心里好踏實”。他打了個比方:“如果瑞士館是一塊手表,它的精確轉動需要每一個零部件有效配合,我像是那個協調零件的人。”

  家庭時間,非急勿擾

  石安的同事悄悄告訴記者:“剛開始,大家看到這個運營總監這麼年輕,還有家庭拖累,擔憂他能否帶領團隊做好繁忙工作。事實證明,他幹得很棒!”

  其實,石安的秘訣正是:“和家人相處的美好時光,讓我效率更高。”每周三晚,是石安固定的家庭時間,他會靜心享受和妻子女兒共度的時光。“在這個時段里,電話只響一次我就不接了。”石安笑著眨眨眼睛,“連續打兩次可能有急事,我再接聽,也確保不耽誤事情。”

  此外,他提高效率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日本館的館長是他在愛知世博會認識的老友,“如何讓遊客更有序排隊”等,便是時常交流的問題;比如在敞開式辦公室,石安會帶上耳機抗幹擾,享受音樂的同時更專注自己的事情;每天一段短暫的咖啡時間,讓身心放松;每天23時閉館後,寧靜的辦公室也是他高效工作的時段,最晚一次到次日5時,當他走出世博園時,正好遇見最早來門口排隊的遊客,看著美麗的晨曦和遊客的笑臉,有種無以言表的欣慰。

  2005年愛知世博會最後一天,石安和妻子送走最後一名遊客,關上瑞士館大門後相擁而泣。“今年世博閉幕時,會是怎樣的情形?也許我會哭,會傷感,但一定充滿成就感。不同文化不同國度的人做同一個夢,真美!”石安說。(解放日報)

編輯:徐維彬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