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採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要聞播報

澳大利亞館生物科技交流會 諾獎得主講述鮮為人知的故事

時間:2010-06-28 13:08   來源:人民網-世博頻道

  26日,澳中生物科技高層交流會在上海世博會澳大利亞國家館舉行。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Barry Marshall)教授在會上做了題為“諾貝爾獎——鮮為人知的故事”的精彩發言。來自澳大利亞和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的眾多專家和企業、高等院校及機構代表出席了交流會。

  巴里·馬歇爾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得獎背後的故事。巴里·馬歇爾與同事羅賓·沃倫(Robin Warren)共同研究與胃炎一起出現的螺旋桿菌,並于1982年做出了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初始培養體,提出胃潰瘍與胃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假說。在眾多的質疑和批評聲中,1984年,馬歇爾吞服含有大量幽門螺旋桿菌的培養液,“以身試菌”證明了該細菌會在人體中引發胃潰瘍,滿足確定病原菌的重要準則——科赫定理,打破了胃潰瘍主要是由于情緒性的壓力及胃酸過多所引起的傳統理念。2005年,巴里·馬歇爾與羅賓·沃倫被授與諾貝爾醫學獎,表彰他們“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以及它們在胃炎和胃潰瘍中的作用”。

  當被問到發現幽門螺旋桿菌23年後才獲獎是否太晚時,巴里·馬歇爾風趣地表示,1882年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赫發現結核桿菌,1904年提出科赫定理,190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自己的時間軌跡正好比羅伯特·科赫晚一百年,所以這個得獎的時間剛剛好,是最完美的獎勵。

  會上,巴里·馬歇爾還講述了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詹姆斯·沃森發現DNA雙螺旋解構等故事,以此說明創新思維對科學家的重要性,並展望了生物科技的未來發展趨勢。

  澳大利亞以生物技術領域的許多重大貢獻而享譽世界,包括青霉素療效的發現和植入人工耳蝸、合成Omega 3脂肪酸以及世界上第一個子宮頸癌疫苗的研發等。澳大利亞國家館總代表薩琳德表示,協作和創新精神、世界級基礎設施以及大量的科技人員鞏固了澳大利亞堅實的科學基礎,澳大利亞和中國的生物科技領域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兩國之間的合作與協作正在迅速增長,將努力建立起極具創新性和高效性的生物科技合作關係。(郭麗楓)

編輯:徐維彬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