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7月5日電(吳宇、朱航)在不同時代,人類面臨不同問題,需要普及不同的理念。旨在“教育大眾”的世博會自誕生以來,其主題如同“晴雨錶”和“風向標”,反映出不同時代國際社會關注焦點的輪轉更替。
從1851年至1933年,世博會雖然沒有明確主題,但一直在傳播“知識就是力量”“科技創造無限”的理念,幾乎每一屆世博會都有新奇産品展現,反映出人們對科技進步的渴求永遠沒有止境。
科技進步帶給人類的新奇感並不是無限的。見得多了,一個個幻想變成了現實,世博會靠科技成果吸引人們參觀,就要告一個段落了。
193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以“一個世紀的進步”為主題,對以往的科技進步進行了盤點總結,意味著世博會不再只是“炫耀”科技成果,而是要在更廣闊的領域裏有所作為。
從1935年到1970年,世博會關注的是戰爭與和平,即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因為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人們看到科技不僅帶來進步,也帶來了麻煩、戰爭和苦難。例如,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催生了比炮彈更厲害的導彈;作為繼生物燃料和礦物燃料之後的第三代能源,原子能還沒來得及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就以極為恐怖的殺人威力讓人不寒而慄。
在這一時期,科技猶如一柄“雙刃劍”,讓人們深刻體驗到善與惡、愛與恨、美與醜的對立統一。如果掌握科技但缺乏文明和人性,就會帶來災難。反映到世博會上,就是人們祈求和平的意願格外強烈,而不再是單純追求“一切(新産品)始於世博會”。
從這一時期世博會的主題上,我們可以感受到從渴求進步到不要戰爭的國際呼聲:
1935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主題:“通過競爭獲取和平”;1937年法國巴黎世博會主題:“現代世界的藝術和技術”;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主題:“科學、文明和人性”;1962年美國西雅圖世博會主題:“太空時代的人類”;1964年美國紐約世博會主題:“通過理解走向和平”;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爾世博會主題:“人類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