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上海成傳承世博精神重要“驛站” 消除彼此距離感

時間:2010-11-22 15:48   來源:文匯報

  1851年的倫敦,2010年的上海,跨越3個世紀,世博會歷經一個個“驛站”,薪火相傳。

  承前啟後,上海能否成為傳承世博精神的重要“驛站”?上海又為世博留下什麼樣的DNA?

  倫敦是世博會的“始發站”,1851年氣勢恢弘的世界博覽會在倫敦登場,從此人類文明進程一直與世博相伴。問第一次來上海的倫敦市副市長巴恩斯對上海的印象,他説,上海有很美的天際線。

  倫敦人的眼光獨特而耐人尋味。天際線,是一個城市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起點。

  和平:人類共存的“天際線”

  倫敦是世博會“第一站”,159年過去了,世博會究竟給倫敦留下了什麼?在世博英國館小會議廳裏,巴恩斯道出了他的感受,每一次世博會都伴隨著科技進步,工業革命使皮爾金頓的優質玻璃層出不窮,所以有了第一次世博會的“水晶宮”,那時,蒸汽機、工業縫紉機也都閃亮登場。説到這裡,巴恩斯話鋒一轉,“你知道嗎?倫敦世博會為當時的世界贏得了相當長時間的和平。”

  和平,這是城市最為深遠的“天際線”,為人類謀福祉,世博因而有旺盛的生命力。

  關注和平、關心未來,上海世博會不但有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全力參與,而且各國都拿出最值得驕傲的科技成就、文化精粹和特色資源,和平發展消除了世博會的參展方在地域上的距離感和心靈隔膜。“波蘭的微笑”成為波蘭招牌;“和諧城市”使德國更加“通俗”;而“塞內加爾,好客之邦”這樣的大白話也袒露了非洲人民愛好和平的心聲。和平為科技創新騰出空間。

  自信:延伸心中的“天際線”

  世博的“上一站”在日本愛知,5年前,愛知世博會以“自然的睿智”贏得世界的喝彩。上海世博舉辦“愛知周”時,記者問愛知縣知事神田秋男,世博會給愛知留下了什麼?他毫不遲疑地答道:愛知世博,最大的成果是增加了人民的自信心。

  在佈滿荊棘的道路上探索前行,這是世博150多年曆史中被一代代傳承的精神感召。7月的一個晚上,北外灘,記者登上西班牙倣造17世紀環球航行的貨輪“安達路西亞”,30多位西班牙年輕人用3個多月時間,從西班牙塞維利亞起航,完全依靠風帆的動力,戰勝艱難險阻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趕在世博期間來到上海。在漆黑夜空下,我問一位水手,一路走來,遇到最困難的是什麼?怕不怕?他説,紅海就有索馬利亞海盜出沒,怎麼不怕?!但我們必須沿著前輩足跡來上海,參加世博,這個信念我們從不曾動搖。夜色下水手的側影剛毅無比。自信給了現在的人們走向未來新大陸“天際線”的勇氣,他們義無反顧。

  年初遭遇7.8級地震的海地也沒有退縮,海地貿工部長説,儘管現在海地形勢仍然嚴峻,但我們不能在地震中趴下,在世博會這個向全世界亮相的大舞臺上,海地絕不留下弱者形象。

  不到世博,你難以知曉,地球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區是每平方公里僅有0.3人的俄羅斯薩哈(雅庫特)共和國,但世界26%的鑽石出自那片廣袤大地。他們同樣自信滿滿地來到上海世博會,表達與世界各國擴大經濟合作的意願。

  世博培育了人們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159年世博“血脈相傳”的正是這種堅毅無畏的心志,它使各國人民挺起脊梁,應對各種挑戰,面不改色。

  大愛:超越時空的“天際線”

  米蘭是世博會的“下一站”,6月,在“米蘭周”推廣活動中,義大利第一位米其林三星大師馬爾科西,在義大利館演示做義大利米飯時説了一句樸實而極富哲理的話:世上什麼飯最好吃?是母親做的飯,因為她是用“愛”來做飯的。正因為心中有愛,所以85歲高齡的他,依然遠渡重洋,用自己的“絕活”展示國家精粹。

  大愛無疆,世博之所以能吸引如此眾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們集聚在一個“屋檐”下,和平、和睦、和諧,“和而不同”的境界超越時空。

  因為大愛,各路體育明星、影視明星也紛紛亮相世博園區:姚明帶著汶川、玉樹受災地區的孩子來看世博,他説,讓這些飽受苦難的孩子欣賞世博的精彩,這是最令他開心的事;濮存昕來了,他帶領因艾滋病致孤致殘的孩子觀看“魔盒”國家電網館,孩子們睜大眼睛,凝神思索,感受科技改變世界的無窮魅力;耄耋之年的藝術前輩李光羲、德德瑪、李谷一在世博文化中心放聲高唱紅歌,餘音繚梁,為的是延續革命傳統。青年藝人也毫不懈怠,夏雨率大學生志願者在聯合國館前,一絲不茍地為環保事業做愛心“快閃”;周迅不僅為環保巨片《家園》中文版旁白配音,且多次來到世博向觀眾宣傳,“從我做起”——保護地球家園。

  7月底,一群來自安徽山區的孩子來到世博,在參觀臺灣館前,新聞評論家曹景行問孩子們將來都準備幹什麼?孩子眾説紛紜,有的想當飛行員,還有説要做老師,獨有一個年紀很小的孩子卻生生地説,我長大了,還要來上海。

  其實,上海,在這些貧困山區孩子眼中,並非只是“物化”的城市,它是一個理想的符號,寄託著孩子對未來、對世界的無限憧憬。上海世博會,已然在孩子心中樹立起一座理想的“精神家園”。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這些令人難忘的“鏡頭”會成為世博留給世人雋永的“背影”,它就是我們追尋的“天際線”。(陳惟)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