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否借助世博會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成為後世博時代上海能否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關鍵。人才結構重塑是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重塑人才結構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結構宏觀調整相適應的人才宏觀調控體係,創造良好的人才運營環境,發揮人才市場在人才配置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
歷史經驗表明,世博會的舉辦不僅標志著主辦國經濟的強勁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舉辦國家、特別是促進了舉辦城市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和就業增長,推動了以舉辦城市為核心的經濟圈的形成,提高了舉辦城市及其國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創新能力。上海能否借助世博會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成為後世博時代上海能否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關鍵。
經濟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上海的經濟結構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有過“壯士斷腕”的悲壯,現在,上海已從全國性工業基地成功轉型為開放型、國際化、服務功能齊備的經濟中心城市。後世博時代,上海面臨全球經濟向後危機時代、國內經濟向依靠內需時代、自身發展向服務經濟時代的三大轉變,世界經濟發展隨著一係列新技術、新理念的催生將呈現新格局。以美國為首的“新能源戰略”、“智慧地球”以及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密切關注的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新能源、節能環保和信息產業等發展的前沿問題都將成為全球產業轉型升級的“引擎”。上海能否在這場波瀾壯闊的產業革命中選準戰略性新興產業,佔領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關鍵在于上海的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能否像當年放棄頗具盛名的包括輕紡在內的傳統制造業那樣毅然決然。
國內經濟在保持30多年快速增長的同時,各種結構性、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凸顯,傳統增長方式的不可持續性面臨嚴峻挑戰。上海自浦東開發開放以來,主要依靠大開放、大合資帶來的大規模出口、大規模投資強力驅動。經過近20年高速增長,能源、土地、環境等瓶頸掣肘日益突出,傳統發展的道路已經難以為繼,且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大力倡導低碳模式下,上海還面臨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和繁重的二氧化硫、COD、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等環境治理任務。
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為上海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好的契機。眾所周知,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成功舉辦大阪世博會後,經過連續10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大阪為核心的關西經濟帶,成為商務交易、金融、信息交流的中樞。英國倫敦世博會促成了以倫敦-利物浦為軸線,沿泰晤士河擴展的產業密集帶和經濟核心區的形成。美國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形成了北美五大湖城市圈和底特律的汽車工業、匹茲堡的鋼鐵工業,為美國在經濟大蕭條後的轉型作出了貢獻;1984年新奧爾良世博會有力推動了美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上海世博會的舉辦能否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更好地服務全國經濟發展,將成為提升長三角乃至全國產業結構能級的關鍵。
綜觀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無論是歐美,還是日本、亞洲“四小龍”,在實現人均GDP跨越5000美元的過程中,產業結構都呈現出了一些共同的特點,即農業增加值所佔比重下降,工業增加值所佔比重變化幅度較小,服務業增加值所佔比重上升。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依托金融、航運等現代服務業帶動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成功典范。2009年以來,上海服務業持續快速增長,但起重要支撐作用的是股市、房市,而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航運服務業、中介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高端現代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後。國務院關于上海發展“兩個中心”意見的出臺以及同意浦東行政區域的調整,為上海金融服務業和航運服務業的加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同時還將帶動交通、物流、貿易、通訊、法律、咨詢、技術等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
從上海自身的發展看,2009年GDP近1.5萬億元經濟規模超過香港,人均GDP已經邁上1.1萬美元臺階。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9.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和從業人員比重雙雙接近60%。按照OECD的標準,某個經濟體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數比重都已經超過60%,這標志著這個經濟體開始邁入服務經濟時代。“世博會+雙中心”已經成為上海產業結構轉型的加速器。上海經濟結構新一輪的調整已蓄勢待發。
人才結構重塑迫在眉睫
從當代世界新技術革命興起後的最新實踐看,新技術革命不僅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在重塑著人自身。根據盧卡斯解釋經濟增長的人力資本模型理論,人力資本積累的內部邊際收益遞減效應使一國或地區的人力資本存量不可能無限增大;人力資本積累具有外部溢出效應,人力資本增量與存量成正比,初始人力資本存量高的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快于人力資本存量低的發展中國家。今天的人才結構就是明天的經濟結構。
盡管上海的人才資源非常豐富,但與世界發達城市和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人才結構不合理導致人才競爭力缺乏,與上海新一輪經濟結構的調整不相適應的矛盾突現。後世博時代急需一批符合“四個中心”建設要求的高端國際人才和團隊;急需一批思想敏銳、勇于冒險、大膽探索的行業領軍人才,急需一批業務嫻熟、技能精湛的復合型高端服務業人才。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上海正面臨重塑千千萬萬個創新主體的使命。所謂人才結構重塑,包括人才的年齡結構、層次結構、專業結構以及區域(空間)分布結構等都亟待重新布局再造。人才結構重塑是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不僅是“人才優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必備條件。這就要求以人才結構優化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以人才合理布局促進經濟協調發展,以人才優化配置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後世博時代,上海人才結構重塑戰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要調整人力資本投資比重,改善人才與其他資源要素投入關係的結構比例,提高投資效益;二要調整人才培養引進布局,堅持自主培養與海內外引進相結合,暢通人才發展渠道,優化教育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和區域布局;三要調整人才隊伍結構,大力開發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加大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開發力度,培養造就高端服務型人才、創新型科技人才、尖端行業的領軍人才、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形成結構合理的人才團隊,確保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各重點領域的人才數量充足,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實現人才結構優化的基本思路
根據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戰略和提升綜合服務功能的需要,後世博時代,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是發展現代服務業。應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服務方式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多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這是上海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並達到持續增長目標的重要途徑。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主要領域是金融服務、現代物流與航運服務、信息服務、文化產業和會展旅遊服務等,其中重中之重是金融服務業和現代物流與航運服務業。
重塑現代服務業的人才結構,重點是開發各類專業服務人才。通過吸引國內外提供服務的機構入駐上海,引進一批現代金融業、航運業高端服務專業人才;通過世博會高品質的服務流程,打造一批高端服務領軍人才和核心團隊;通過教育和職業培訓,培養、熟悉本地風俗習慣的服務人才,擴大中下層次服務人才規模。加快推進人才市場體係建設,建立政府部門宏觀調控、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提供服務,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加大現代服務業人才的開發力度。
先進制造業、高科技產業是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重要產業支撐,是上海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的主體,也是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後世博時代,國家大飛機項目落滬以及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高尖端產品的引進和開發,都將直接帶動上海產業升級。重塑先進制造業與高科技產業人才結構,重點是開發科技創新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改善科技創新條件,包括基礎設施、技術手段、軟件實施等,切實提高科研人才的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建立開放性終身教育體係,構建學習型城市,完善以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為主體、與本市產業結構相適應的多層次多門類人才係列,提升上海“四個中心”建設水平和創新產業能級,充分發揮人才結構的先行優化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科技自主創新環境,包括市場環境、法制環境、制度環境和其他社會經濟環境等,促進現有科技人才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不僅拉動了上海GDP增長,而且還帶來了全新的文化創意理念,培育了一批優秀的會展、大型項目的創意策劃人才、大型活動的係統管理人才。文化創意作為推動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促進技術改革和商業革新、提高競爭力的動力源泉方興未艾。後世博時代,隨著上海迪斯尼項目的落定,以廣告、建築、藝術、工藝、設計、影像、音樂、電視及廣播、文化出版等創意產業為核心的產業組織和生產活動,將再度成為世博後提高城市競爭力的新興產業。
重塑新型文化創意人才結構,重點在于開發創意人才,培育“創意階層”。針對上海發展文化創意人才戰略,實施“專才計劃”,通過教育培訓、海內外引進,重點培育一批優秀的創意人才,包括音樂家、藝術家、科學家、教師以及網絡設計等專業人士,吸引一大批高級文化創意的策劃人才、管理人才、運營人才。營造適宜創意人才的生態環境,包括健全的人才政策法規、良好的人才管理制度、有效的人才開發機制、寬松的社會環境、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圍等。
從總體上看,重塑人才結構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結構宏觀調整相適應的人才宏觀調控體係,創造良好的人才運營環境,發揮人才市場在人才配置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力發展多層次、多種類人才市場和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對人才流動的政策引導和監督,推動產業、區域人才協調發展,促進人才資源有效配置。
(作者為中共浦東新區黨校常務副校長、教授)
(陸滬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