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採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評論:反思科技世博從頂禮膜拜到沉靜省思

時間:2010-09-15 09:01   來源:光明日報

  1858年,19世紀剛剛過半,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亨利就作出斷言:“19世紀歷史的顯著特點是,將抽象的理論應用于實用技術,讓物質世界的內在力量為智慧所控制,成為文明人的馴服工具。”150多年後,當我們再度回味這句話時,不能不折服于科學家對歷史的精準概括,盡管科技帶給我們這個星球的滄桑巨變令人五味雜陳。

  19世紀中葉,人類為掌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而悸動狂喜。世界博覽會應時而生,它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又宛如一席流動的盛宴,巡回在世界各地,其盛況倣佛是對科學、技術進步的一次次加冕典禮。

  今天,當我們徜徉在2010上海世博會場館之間,我們依然和百多年前的人們一樣,驚嘆科技的神奇、相信科技的力量;我們依然和百多年前的人們一樣,帶著好奇和夢想,希望親眼目睹科技怎樣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又將引領世界走向何方。所不同的是,我們不再沉浸于對科技偉力的歡呼與頂禮膜拜。今天的世博會,為全人類提供了一個沉靜省思的機會——科技發展,讓我們已經並將繼續改變這個世界,問題是——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世界?

  (一)

  “賜給我一首空前高亢的樂曲吧,向我的靈魂歌唱,讓它那凋謝的信念和希望返青吧,喚起我遲緩的信心,給予我某種對未來的憧憬,就這一次,把它的預言和歡樂給我吧……”當惠特曼坐在1876年費城世博會高達14米的考里斯蒸汽機身旁久久不願離去的時候,這樣的詩句是否正在詩人的心中流過?150多年來,世博會,就像詩中那個“神秘的號手”,用科技的號角引領人們通向未來世界。

  在世博會上,人們曾第一次體會到夏日里人造冰雪帶來的快樂,曾為電燈照亮世博會的夜晚而驚呼,曾為電報送來大洋彼岸的訊息而歡慶……

  同樣,在上海,“物聯網”技術首次在世博會上登場,也讓人們眼前一亮——

  汽車,不再是100年來沿襲的老模樣,人、車、道路、建築通過物聯網整合為一個整體:一個指令,汽車就能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不需要紅綠燈,自動駕駛就能實現車海穿梭……

  家電,也不再是一個個物件:電冰箱會“貼心”地為貯藏的食物調節溫度,還會提醒主人採買物品,讓超市送貨上門;烤箱和保溫箱會聯袂協作,讓主人無論何時回來都能吃上熱騰騰的糕點;空調不僅送上涼爽,還能把家中的實時畫面送到主人手機上……

  看看廣泛應用于上海世博會園區、各場館的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係統、激光掃描器等技術設備,人們會發現,“物聯網生存”已在我們身邊顯露雛形。而這,僅僅是上海世博會新科技的一角。

  世博會是照亮一個個科技新時代的燈塔——汽車時代、航空時代、原子能時代、太空時代、信息時代……上海世博會是否會為人類開啟一個城市文明的新時代?

  (二)

  “一切源于世博會。”這是一句廣為人知的響亮口號。何以如此?那是因為,盡管世博會並非科技創造的淵藪,卻是科技傳播最為廣闊的舞臺。

  “歡迎你來到利物浦。”伴隨著動感的音樂,觀眾在主持人的引導下,來到足球和“甲克蟲”樂隊的故鄉——這是上海世博會利物浦案例體驗館的網上虛擬情境。你不到上海,世博會的精彩仍在眼前。

  1900年巴黎世博會在當年創下了一個“奇跡”——共有5000萬人次參觀了那屆世博會,而當時全世界人口只有16億;1970年大阪世博會參觀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6422萬人次;上海世博會會期過半,參觀人數已經突破3600萬人次(這個數字在見報前可以在世博官網上更新)。上海在世博會歷史上首次開通“網上世博”,讓這個人類盛會第一次做到無遠弗及。

  讓科技在自己的眼前打開一個嶄新的世界,讓自己的心跳與科技創造的脈動同步,當數以千萬計的觀眾將他們的感受告訴身邊的人,每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都將迅速成為全人類的記憶。

  若幹年後,會不會有更多的人談到當年的上海世博會改變了他們的人生、甚至人類的命運?

  (三)

  歷史上,世博會的主辦者先後三次將投送給未來的“時間倉”深埋在地下,“收信”者,是5000年後的人類。5000年前,是我們已知人類文明的起點。5000年後,那時的人類又將如何看待我們?

  其實,每一屆世博會本身,都是投向未來的“時間倉”。這里記載著每一代人的榮耀和自豪,也寫下了人類的魯莽與幼稚。根本不需要5000年,幾十年前犯下的錯誤已經讓我們追悔莫及--如果在今天,當擁有603個年輪的松木被制成桌子在世博會上展出,我們會像當年一樣發出驚嘆還是扼腕痛惜?當看到用整張美洲豹皮毛制作而成的世博會請柬,我們應該感到尊榮還是卑劣?曾經,我們只知道汽油加鉛能提高發動機的效率,卻不知它同樣會帶走我們的智商和生命;當我們把DDT的宣傳照高高懸挂在世博會展廳並為從此將消滅那些“可惡的蟲子”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卻並沒有意識到,等待我們的將是一個個可怕的“寂靜的春天”……

  思考與行動相伴。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保持地球環境不受破壞,這是上海世博會隨處可見的設計理念,表達了人們對現實的關切。

  日本館(網上日本館)採用帶有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結合應用循環式呼吸孔道技術,將自身變身為“會呼吸的展館”;芬蘭館(網上芬蘭館)用再生利用的塑料、泡沫和紙張制成築起白色外牆;鋼管結構被覆柳條編織的西班牙館(網上西班牙館)融節能與環保于一身;瑞士館由大豆纖維制成的智能LED帷幕,能發電、易降解;城市最佳實踐區倫敦零碳案例館在建築頂部安裝了一個個“風帽”,溫壓和風壓會能把新鮮空氣“壓入”房內;密閉的“漢堡之家”積蓄太陽能、地熱、人體熱,並切斷與外界的熱交換,酷暑當頭,仍能保證25℃的宜人室溫……上海世博園的生態控制、垃圾處理、照明、交通更是對低碳環保理念的全面示范。

  這一次,匯聚在上海世博會的,不僅僅是令人瞠目的發明創造,更多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思考與探索。

  (四)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越來越遠離大眾的日常經驗,它所蘊含的能量越來越巨大,某一項突破對整個人類和自然帶來的關聯性影響越來越難以預料。事實上,一些科技“副作用”正在我們這個星球上顯現出來。人們甚至在追問——“沒有了我們的世界,究竟是會想念我們,還是將如釋重負地長出一口氣?”

  “人們永遠不應該忘記,我們自己在現實戲劇中既是演員又是觀眾。”著名物理學家玻爾在《原子物理學和人類知識》中曾這樣寫道。那麼,我們到底應該主動掌控這出戲劇的發展,還是任由劇情裹挾著我們前行?

  世博會對科技未來的思考由來已久,而上海世博會的核心理念也正是這一思考的延展和深化。它的中心詞——“城市”,是大多數人正在身處的現實;“生活”是人們思考問題的基點;“更美好”,是面向未來的祈願。人類社會是自然的一部分,城市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個體的人是城市的一部分,這是一個不斷演生進化的有機體,共同呼吸,一同成長。由此,上海世博會為世人提出了一個頗具哲學意味的深邃命題。

  科技,仍將是人類通往幸福的渡船,但我們必須要提醒自己,如何成為這艘航船上膽大心細的舵手,而不是囚徒或溺水者。

  這將是上海世博會帶給所有人的永恆禮物。

  讓我們不要忘了世博會成就的另外一段名言——“世博會上的建築和展品都會消失,而思想成果將永世長存。”

編輯:楊永青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