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採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世博官員:世博論壇請到總理級嘉賓很平常

時間:2010-09-15 08:53   來源:新聞晨報

  9月10日,上海世博會“經濟轉型與城鄉互動”主題論壇在浙江紹興圓滿落幕。眾多全球知名人士同時亮相,在紹興可不是常有的事。面對當地媒體的讚嘆,世博論壇“女掌門”———上海世博局論壇部部長王雋反應平靜,“這是上海世博會第五場主題論壇。而此前的四場主題論壇,在層次和規模上,與紹興論壇不相上下。舉辦這樣高級別的論壇,對于世博會組織者,已是常事。”

  回憶起論壇部成立之初的“一無所有”到如今的碩果累累,為世博論壇忙碌了兩年多的王雋感觸頗深,“要講邀請論壇嘉賓的故事,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嘉賓個個來頭都不小

  翻開歷次世博主題論壇的嘉賓名單,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讓人應接不暇。在寧波舉辦的首場主題論壇“信息化與城市發展”就吸引到了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哈瑪德圖埃、互聯網之父羅伯特卡恩等信息通訊領域的頭面人物。

  而隨後的蘇州論壇、無錫論壇、南京論壇、紹興論壇上,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各領域的權威人士紛至沓來,在世博主題論壇上暢所欲言、交流思想。

  世博主題論壇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權威人士、社會名流前來捧場?王雋把它歸功于“中國的吸引力和上海世博會的吸引力”。

  “許多演講嘉賓是衝著對中國發展的關注、對中國城市化問題的關注來的。加上這屆世博會又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因此一些嘉賓才同意參加世博主題論壇。”王雋表示,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探討,“這個題目本身就是引起國際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我想,這兩個大方面的吸引力,是確保主題論壇能請到這麼多專家的前提。”

  李政道答應出席很快

  王雋表示,在邀請嘉賓過程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為無錫論壇請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無錫那次論壇的主題是‘科技創新和城市未來’,我們就想,一定要請中國最有名的科學家。而且很重要的是,因為我們是國際論壇,所以又希望他有國際代表性。那麼,李老就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

  “說實話,我們真的不認識李老。後來幾經介紹,才找到了幾位平時和李老有過課題合作的北大教授。”找到之後,王雋立即帶著一幫人馬進京登門拜訪北大的教授,提出希望能邀請李政道出席世博論壇。

  “我們當時非常忐忑,完全沒把握,因為李老已經八十多了,又是長期在美國生活,李老的身體狀況能否允許成行我們也不太有把握。同時,李老仍舊在從事科研工作,也非常忙,日程基本上一兩年前就已排定,而我們去年下半年才開始聯係,只提前了不到一年。”王雋回憶說,結果很意外,李政道很快就給了答復,“他表示,他原來已經有安排了,但考慮到是世博會的論壇,還是調整時間要過來。”

  與李政道的短暫接觸讓王雋深受感動。“我的感覺是,就因為這次論壇事關祖國,李老義不容辭就來了。”王雋回憶說,李政道決定參加論壇後,就開始很認真地準備自己的演講,做了PPT,還專門為世博論壇題詞“世搏始博”。

  歷次論壇將結集出版

  有了大家都關注的話題後,就要開始聯絡嘉賓,而這項工作對于王雋和她的團隊是個不小的考驗,“上海世博局是個臨時性機構,我們的團隊成員也是從各個科研機構、政府機關、媒體等單位聚集而來的,以前都不是專業做論壇的。但大家工作熱情都非常高,給工作設立了很高的目標:一定要請到各領域最權威的專家。”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目標,要請的嘉賓都是各領域的權威專家,因此王雋和同事們往往是到了最後關頭才能確定嘉賓出席的名單。

  雖然世博主題論壇的壓力很大,但王雋和同事們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項論壇的嘉賓邀請等工作。而隨著紹興論壇的圓滿落幕,六場世博主題論壇只剩下最後一場杭州論壇,而備受矚目的10月29日青年高峰論壇和10月31日高峰論壇也已提上日程。

  回顧已經走過的5次主題論壇和60多次公眾論壇,王雋對世博論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要說通過一次論壇解決什麼問題,這是誇張了。但論壇是整個世博會展覽、展示的補充和延伸。在世博園里看各種場館,可以感性地獲得一些關于城市發展的信息。但要深層次地探討一個問題的話,論壇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論壇直接演繹世博會主題,既是世博會精神遺產的集中體現,也是展望世博會未來的重要平臺。”王雋表示,論壇部正在對已經舉行的歷次論壇進行整理,將精彩演講、對話編輯成冊。

  “目前,前四場主題論壇的編輯工作已經結束,60多場公眾論壇也已經編輯好了,我們希望在10月底上海世博會結束之前,第一批世博論壇文集能夠公開發行,作為世博論壇的精神遺產保留下來。”王雋說。

  (鐘子娟)

編輯:楊永青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