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章迪思
9月11日 星期六 大到暴雨
前不久坐出租車時,在車載互動觸摸屏上看到了一個關于世博的小調查。滿懷好奇地點擊了一下,發現這調查設計得挺認真。比如,關于場館後續利用的,有這樣的選擇題:“如果有可能,最希望哪個世博場館留下?是英國館(網上英國館)、德國館(網上德國館)還是沙特阿拉伯館?”關于上海在後世博期間規劃的問題更多,例如“後世博的上海,您最看重哪方面的改善?交通、住房還是空氣質量?”、“你希望如何後續開發世博園區的土地?商用、住宅還是作為公共空間?”……前前後後大約有10來個問題,若認真作答,會發現每個問題背後都是一道城市規劃的重要命題。
世博會的歷史經驗表明,當一個地區首次舉辦世博會後,“後世博”效應會在相當長時間內對該地區的發展帶來重要影響。上海世博會作為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世博會,“後世博”效應應該會更加明顯。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如何用好“後世博”效應又是難題,因為它既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說“大”,它是城市管理者站在全局角度需要考慮的一個重大命題;說“小”,是因為一座城市在“後世博”期間發展得好不好,最終關乎的是這座城市中每個微小的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
不知道有多少出租車乘客像我一樣認真做完了調查,也不知道調查結果是否能影響到最終的決策,盡管如此,我還是很想為這項調查的發起者鼓掌。上海世博會距離閉幕只剩下1個多月,許多機構都意識到了“後世博”的重要性,紛紛組織課題組,啟動相關研究。但是,能想到利用出租車這個流動的社會空間,徵求大眾對于“後世博”的意見,聽聽來自民間最真實的聲音,實在難能可貴。
最近在翻看簡雅各布斯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撰寫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該書被視為城市研究和城市規劃領域的經典名作。以我的理解,雅各布斯通篇強調的主要觀點,其實也是對“民間聲音”的尊重。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例子:某某學派的某某學者,按照某某理論規劃一座城市,有時候並不能讓城市居民感到受用。的確,有時候社區居民比規劃專家更明白,一個社區、一座城市應該怎樣建設,才能最大程度地帶來生活的便捷與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