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採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精心謀劃世博後 牽引上海可持續發展的牛鼻子

時間:2010-08-02 14:11   來源:解放日報

  吳興人

  任何全球性國際會展和活動,都會遇到一個“後會展時期怎麼辦”的通考題。奧運會是如此,世界杯是如此,世博會也不例外。精心謀劃好“世博後”這篇大文章,可謂是抓住了上海可持續發展的一個 “牛鼻子”。

  從現在開始,就謀劃“世博後”,這是一個有識見的大動作。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布坎南說過:“有思想才會有結果。沒有思想,其結果就會失去一切精神支柱。”思想是無數事實的一種組織形式,是智慧的集中活動的結果。謀劃”世博後”,就是思而後行,就是預則立;謀劃”世博後”,就是及早想到世博會的終局,搶抓時間,用好世博成果,用足世博機遇。早謀劃,早布局,是世博會理性務實的延續,彰顯決策者虛懷若谷的自信與科學發展的智慧,讓世博會的成果更多地為我所用,續寫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

  “世博後”的確大有文章可做。從現在開始,著眼于謀劃“後世博”,就是要大力吸收和引進世博會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立足于面向未來市場、佔領產業制高點和發揮上海的比較優勢,加快推進世博科技應用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快發展新能源、信息網絡、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快開發世博文化資源,持續放大世博國際文化交流的平臺效應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帶動效應,著力提升上海城市文化的軟實力,最大限度地把舉辦世博會帶來的無形資源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優勢。這些課題,都是世博會留給我們的“課後作業”,應花大力氣去完成。

  能不能做好 “世博後”這篇文章,仍然是一個能不能繼續抓住幾百年一逢的機遇問題。上海這次舉辦世博會,舉辦固然不易,充分運用它的成果,發揮它的後續效應,同樣有許多艱苦的工作要做。善于利用機遇是成功的偉大秘訣。每個機遇都是一種責任。比如說,世博會有許多兄弟省區市主動參與,這既是上佳助力,也是難得機會。許多外省區市來世博學習考察,尋找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和新的產業發展增長點,上海各區縣、各部門將充分利用近水樓臺優勢,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主動挖掘世博“寶藏”。因此,我們要有“跳出上海看上海”的思維,自覺地把自身發展和長三角乃至全國放在一起共同求解。學其所用,用其所學,互學互動,輻射周邊,服務全國,才能更好地推動上海的發展。“世博後”是終點,也是新的起點。

  春華秋實,有播種一定會有收獲。世博會之花,是開于春天;世博會之果,則結于秋日。但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世博會之果,將它作為種子,繼續撒向上海和全國各地,那就會在多年之後,一年四季都能開花結果,收益無窮。

編輯:楊永青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