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環境之間能不能“對話”?你能否聽懂企鵝“我要吃魚”的聲音?把羅丹大師請來教我們畫畫如何?一臺“聽話”的電冰箱該是什麼樣的?
這些看似“無厘頭”的問題,並非癡人說夢。參觀上海世博會,尤其是“深度體驗”了信息通訊館後,除了領略科技的神奇,筆者還切身感受了夢想的力量。
“飛鴿傳書”、“千里飛騎”、“驛站傳郵”這些古老的通訊方式,今天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卻印證著人類圓夢的履痕。如今,我們可以順暢的與千里之外的親人、朋友交流,辦公也“SOHO”化了。正是因為不斷的追求夢想、實現夢想,古之不可能者,今之視為平常矣。而放眼未來,十年後的通訊方式又將怎樣?是如此充滿可能,以致讓人不敢想象。
但是,千萬別收攏你想象的翅膀。
夢想不是空想,想象更非妄談。生活中,孩子把蘋果從中間切開,看到了星星的形狀;事業上,農民李書福揣著造汽車的夢想,一舉拿下洋品牌沃爾沃;文化里,愚公癡心不改、持之以恆,最終搬走太行、王屋二山。其實,就連上海世博會本身,也是中國人篳路藍縷、百年夢圓的明證。晚清時期,鄭觀應就提出:“欲富華民,必興商務,欲興商務,必開會場。欲籌賽會之始,必自上海始。”光陰荏苒,上海世博會(賽會)的成功舉辦,不孚先人苦心。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夢想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超越了功利的羈絆,擺脫了世俗的束縛,充滿著生機和力量。而返觀當下的現實,謀生的壓力,名利場的喧囂,讓夢想近乎侈談了。只是,一個忘卻“仰望星空”的民族,是一個無望的民族;夢想的缺失,甚至讓我們難以培養出“大師級”人物。
快步前進的中國,亟需一次夢想的洗禮。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就給了我們一次近距離觀察世界科技文化菁華的機會,讓千千萬萬個夢想“復活”。因為許多近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大都在世博會上亮過相;而許多現代時尚的生活方式和公共設施,也無不受到世博會的啟發。美國前總統威廉?麥金萊就說:“世博會激發了人類的活力、進取心和智慧,促進人類聰明才智的發展。”
回過頭來看,參觀世博的旅程,正是一個收藏夢想、激發夢想的過程。對周遭事物的關心和對未來的好奇,帶來了世博會的滾滾人流。在這里,不光是求知欲強、好奇心重的孩子,成年人也會重新發現夢想的“寶藏”。在通訊信息館,收集夢想就成了參觀者們最熱衷的事——那些別樣的體驗、鮮活的念頭,似乎把我們帶回了童年,又像是到了另一個世界。
如今,世博園里依舊人流熙攘,無數參觀者徜徉其中,他們帶來什麼?又帶走了什麼?有人說帶來了旅遊大軍旺盛的消費;有人說帶走了排隊、講衛生的意識和習慣。筆者以為:帶來的是好奇,帶走的是夢想。這些夢想種子的一旦生根發芽,將是一筆最可寶貴的財富。
“一切始于世博會”,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