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動態

世博對中國外宣理念的新啟示

時間:2010-08-02 10:34   來源:新華國際

  多年來,我們的外宣都是中國主動向世界推銷自已,讓世界來對中國評頭論足,奧運如此,世博也不例外。不過,通過西方媒體對上海世博的評價變化,可以看出來,中國人完全可以成為世界的評判者。這將是

  對我們外宣理念的一種啟示。

  最初,專門以挑刺、報道“壞新聞”為主旨的西方媒體對中國大張旗鼓又熱火朝天地辦世博很不爽,心裏 泛酸。上海世博開幕前一天,英國媒體BBC 就用大童的篇幅講中國如何花大錢建造豪華世博場館,如何動用各種“非常手段”包括新聞管制、佈置大量警力軍隊等等。

  最近英國《金融時報》 跟BBC 兩個多月前的説法卻大相徑庭,説世博給了歐盟各國一個 “向七千萬中國人展示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機會”。7月16日,美國《 洛衫磯時報》 發表時評“美國在世博栽了”, 把世博美國館狠狠篤了一頓:“如果你認為美國在上海世博傳遞的資訊無所謂,那你大錯特錯了。七千萬中國人來看世博,世界各國如何表現自己,將影響到中國人如何看他們,並將産生深遠的政治、文化、經濟的意義”。

  這些評價給我們提出了“外宣”新思維的契機。其中蘊含的觀者和展者、主體和客體的轉變,在更高的層面上,是一個知何重新界定中國立場、中國位置的問題。近現代數百年來,中國一直在西方的眼光下,按西方規定的角色和位置,努力“與國際接軌”,把西方價值當成普世價值,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今天,中國和平發展後,世界上不少國家可能想的是“如何與中國接軌”。

  在這個關健時刻,中國不再僅僅是讓世界矚目、驚嘆,甚而驚恐和嫉妒的運動員,很多時候,無論七千萬或是13 億中國人,現在都做起觀眾和裁判,對世界要向中國展示的事物進行“中國式”的評判。換句話説,中國就從“做外宣”變成了“被外宣”。

  但“被外宜”不應是被動的,而是應該抓住機遇,把自己變成發牌的,法國館、美國館、沙特館、英國館,到底哪個好,數千萬中國觀眾的腳就可以當裁列,可以給他們打分。主客體地位一轉換,中國就從中掌握了話語權。

  因此,未來的“外宣”可能還得要將如何讓中國人自己為世界打分,作為一個參考方向來做。就像最近某中國金融會司發佈了各國主權基金的等級劃分,儘管飽受爭議,但卻對西方主權基金的信譽度做出

  了中國人自己的評價,久而久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種中國人的視角,其實就是對世界傳播中國人的現否和文化。當然話説回來,我們也不要因為世博這個遊藝性、娛樂性的活動平臺把中國從演員變成了裁判這件事,就順理成章地認為中國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國際話語權、發牌權了。過去的思維定勢和習慣,一直把我們自己當成表演者。

  上海世博給的啟示就是,中國一定要有能力把西方當作觀看的對象來看,那可能要下相當大的力氣。 (環球時報 劉康)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