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採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動態

世博園內,風情總在一衫一帽中

時間:2010-07-07 10:33   來源:解放日報

  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歷史發展和社會時尚變遷的標志之一。世博園里,在各國場館的工作人員身上,在場館的特色紀念品中,各種帶有鮮明特色的服飾絢麗多彩,引人讚嘆,它們和展品一起扮演著傳遞民族文化信息的重要角色。

  衣冠于人,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還能傳遞出穿戴者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背景。在世博園內,帶有濃鬱阿拉伯風情的頭巾、被印上該國貨幣的墨西哥草帽和闡述整部領帶史的克羅地亞領帶……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小一件織物內,千絲萬縷編織進的不僅有人們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更有不同地域人們對色彩的愛好和文化心態。帶著研究服飾文化的心去逛一逛世博園,或許能從不同的一衫一帽中,獲得別樣的收獲。

  阿拉伯頭巾卡菲耶飄揚帶風

  要描繪一張有關阿拉伯風情的圖卷,怎麼少得了阿拉伯男子的頭巾?為了抵禦酷暑和風沙而出現的頭巾,如今已經成為阿拉伯男子的標志。在世博園里,來自阿拉伯地區的國家展館工作人員大多著大袍、戴著頭巾,行走時頭巾飄揚帶風,這充滿異域風採的打扮,總是引來許多遊客爭相合影。

  頭巾在阿語叫“卡菲耶”,一般用棉布、薄紗或真絲紡織,戴法則分戴頭箍和不戴頭箍兩種。沙特、科威特、卡塔爾、巴林等海灣國家的男子,都在頭巾上纏個頭箍,用頭箍固定住頭巾後再係根飄帶,走動時顯得十分瀟灑。在北非國家如毛里塔尼亞、阿爾及利亞以及同樣是海灣國家的阿曼,男子卻不戴頭箍,戴頭巾時把整塊布用獨特折疊法纏在頭上,宛如一頂別致的帽子。

  頭巾的顏色同樣有講究,一般阿拉伯人更青睞雜色的,尤其是白、紅、黑、藍等混合色係。在世博園約旦館,能購買到白色和紅色相間的頭巾,而在也門館,各種顏色和質地的頭巾更為琳瑯滿目。

  有墨西哥人的地方就有大草帽

  墨西哥有一句話:有墨西哥人的地方就有大草帽。漂亮的墨西哥風情帽不僅和仙人掌、瑪雅金字塔一起被譽為墨西哥“三大寶”。大草帽還是愛情的象徵,在墨西哥國舞———“帽子舞”中,舞蹈最後,女孩如果撿起男士扔在地上的帽子,就表示接受對方的追求。

  墨西哥大草帽起源于農民在田間勞作時的遮陽帽,用棕櫚葉或其他植物編制而成,尖頂寬邊,有時帽檐直徑足有1米長。戴上這樣的帽子,即便烈日當空,整個人也能處于一片陰涼之中。如今的墨西哥人,特別是城里人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基本不接觸農業勞動,因此並不常戴草帽,而草帽更多成為墨西哥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徵。在體育賽事上,如果要表達支持墨西哥隊的立場,只要戴一頂寬邊大草帽就足矣。

  墨西哥館內出售手工制作的墨西哥風情帽,戴上這頂帽子,一邊吃著墨西哥脆片,一邊喝著龍舌蘭酒欣賞墨西哥音樂,不啻是一種非常獨特的享受。

  領帶原是克羅地亞“土特產”

  通過世博會上紅白相間的漂亮場館,許多人了解了位于歐洲東南部的克羅地亞,但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克羅地亞還是領帶的發祥地。

  據稱最早的領帶,起源于戰爭時期,戰士胸前係著的領巾是用來擦拭戰刀的,在戰鬥時把戰刀往領巾上一抹,可以擦掉上面的血。1668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巴黎檢閱克羅地亞雇傭軍,只見雇傭軍官兵的衣領上係著的布帶,顏色各式各樣,非常好看,騎在馬上顯得十分精神威武,這是史料記載的最早領帶。當時巴黎一些愛趕時髦的紈蝡子弟看了,覺得新奇好看,于是競相倣效。第二天,有位大臣上朝,在脖領上用白色圍巾打了一個漂亮的領結,路易十四見了大加讚賞,當眾宣布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自此,領帶逐漸成為一種新時尚。

  世博會克羅地亞館在出口處就設有專屬銷售點,300多元一條的全手工制領帶賣得十分火爆。

編輯:徐維彬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