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採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動態

勞模團與世博會“親密接觸”

時間:2010-06-12 10:1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6月11日電  記者王敏

  “世博之行使我開闊了眼界,更讓我意識到,如果不主動了解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就是井底之蛙。世博是很好的課堂。”全國勞模、寶鋼股份有限公司熱軋廠工程師王軍向記者這樣描述世博之旅。

  6月7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的“千名勞模參觀世博會”活動拉開序幕。首批來自安徽、西藏、青海、黑龍江、河南、陜西、上海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0名勞模和世博會“親密接觸”,感受最先進的文明、最頂尖的科技和各國勞動者最傑出的智慧和才華。

  據了解,一個多月內全總將陸續組織5批共1000名全國勞模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參觀世博會,重點選擇工作條件艱苦的勞模,其中全國勞模佔60%。屆時,世博園的光彩和勞模的魅力交相呼應,世博陽光將普照辛勤的勞動者。

  黑龍江團的鄧慶安是齊齊哈爾市龍江縣郵政局的投遞員。來之前他激動得兩夜都沒有睡好覺。“每次送信時多幫村民跑個腿,大家就對我格外熱情,包谷熟了,非要喊我去家里吃。沒想到,我一個臨時工能當上勞模還能轉正,還能來看世博會。”他說,感謝黨和國家如此關愛勞模,讓他覺得自己付出的還遠遠不夠。

  徜徉在世博園中,勞模們親身感受與讚嘆世界各國的科技與文明。來自黑龍江省雙鴨市寶山區育星小學教師于秀英,用微型攝像機細心地錄下奇特的場景,紀錄賞心悅目的世博旅程。“我的學校比較偏遠,有600多名孩子,主要是礦工的孩子。我是學校和礦里第一個來看世博會的,我要從頭到尾都錄下來,回去讓孩子們都知道世博會是什麼樣的。”她說。

  帶領村民一起致富的安徽懷寧縣月山鎮復興村村主任查正嚴,高興地向記者展示相機里的收獲:奇特的場館造型、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珍稀文物……“世博會太宏偉了,我要把照片帶回去給鄉親們好好看看。”他說。

  在風情迥異的場館邊,河南團的楊紅雷最喜歡看各種管道如何設計、焊接。這位中國長城鋁業公司的電焊工說,“場館真漂亮,焊接的技術非常嚴格,制作也很精良。”楊紅雷告訴記者,在世博現場他看到了差距,要認真學習,今後工作更加精益求精。“工人現在要懂技術、懂知識。我不僅要自己幹好,還要帶動身邊更多的人,把現代科技運用到工作中。”

  被譽為寶鋼“王鐵人”的王軍,排了幾個小時的隊,終于看到沙特館。“細細品味世博會,雖然各國表現的手法不一樣,但最終表現的內涵和探索是一致的,那就是追求真善美,追求進步和文明。看世博會蹲一個禮拜都不為過,要慢慢學習、消化。”他說。

  在中國館,栩栩如生的《清明上河圖》讓勞模深受震撼,留影、凝視、體味,參觀的隊伍一度停滯不前。年齡最大的王聚才來自河南,78歲的他幹了一輩子路橋建設,看著這幅畫,他向記者感嘆祖國的強大和科技的先進,“沒想到有生之年能夠見識到‘活’的畫,畫中人能走能動,一眼就能看到歷史。”

編輯:楊永青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