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中國國家館

中國館主題電影導演:8分鐘呈中國人樸素夢想

時間:2010-07-19 10:40   來源:新華網

  呈現中國人的樸素夢想

  ——訪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網上中國館)電影《和諧中國》導演鄭大聖

  新華網上海7月18日電(記者許曉青、張夢潔)“耗時8個月時間,最終誕生了8分鐘的中國館主題電影,我想能給《和諧中國》打85分。”站在世博軸(網上世博軸)仰望中國館,青年導演鄭大聖對“東方之冠”有著非同一般的心情。

  2009年秋季,鄭大聖所在的上影集團接到了為世博會中國館創作一部候選影片的任務。8個月過去,當世博會開園那一天,低調且多才多藝的鄭大聖實際為這屆盛會完成了兩件作品,一是電影,二是一部古戲臺版的昆劇《牡丹亭》。

  “採菊東籬下”

  一朵朵墨彩荷花在中國館放映廳的超大銀幕上徐徐綻放,遒勁的素墨從銀幕一角劃過,黑色山脊下出現一座中國現代城市;銀幕上,金燦燦的花朵在普通家庭的窗臺前怒放,人類的美好夢想好比一行白鷺,直上青天……

  “‘採菊東籬下’可以説是每個中國人的樸素夢想。”鄭大聖説,“希望自己拍攝的這部短片,是真實的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場景,影片中人們懷著平和的心態,對自己當下的生活、對未來充滿信心。”

  去年秋,當上影集團接到這一創作任務時,距離世博會開幕僅有8個月。“其中前4個月一直在不斷策劃和修改腳本,真正的製作時間只有4個月。”鄭大聖透露。

  直至今年5月1日世博會開園前不到10小時,鄭大聖和整個上影團隊仍在中國館內進行最後的調試。“最後,我們終於趕在開園前完成了一切,儘管時間太短,一些鏡頭還欠完美。”鄭大聖回憶。

  “不斷的修改並不會淹沒一個導演的個性。”鄭大聖説,在修改過程中,自己堅信這部電影需要一種中正平和的基調;堅持啟用我國所獨有的傳統水墨動畫工藝,並嘗試使其與實景融合;堅持引用《論語》中“從心所欲不逾矩”等三句名言……最終這些美好的設想都得以實現。

  在電影將近殺青的最後一個多月裏,鄭大聖與製片人錢建平經常在北京西三環某製作室的電腦機房外守候。他説:“我們好像是正在等待嬰兒出生的父親,不知最終是‘順産’,還是‘難産’。大部分的睡眠時間是在機房的沙發上度過,有時做夢都在告訴自己‘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時間真是太緊了。”

  “賞心樂事誰家園”

  在鄭大聖個人的世博“地圖”上,與中國館一江之隔、位於世博規劃控制範圍內的文物建築三山會館,也是心之所繫。

  “幾乎在接到中國館電影製作任務的同時,我所導演的古戲臺版昆劇《牡丹亭》也進入了實質性的排演階段。”鄭大聖在緊鄰“城市最佳實踐區”的三山會館向記者回憶。

  世博會期間,每逢週末,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水磨腔就會在上海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會館建築——三山會館中響起。堪稱梨園行內最年輕的“杜麗娘”和“柳夢梅”從雕梁畫棟的百年古戲臺上款款走來。在這個返璞歸真的庭院中,這些來自上海戲校“昆五班”的學生,以唯美的表演征服了眾多世博觀眾。

  由於各種因緣際會,鄭大聖堪稱當代中國電影圈內“距離傳統戲曲最近”的導演。在中國館主題電影中,他也選擇了數秒鏡頭,呈現“醉楊妃”的崑曲人物特寫。

  誕生於戲劇電影世家的鄭大聖,幾代人與傳統戲曲皆有不解之緣。鄭大聖的外祖父、著名劇作家黃佐臨先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致力於振興崑曲。上世紀80年代,鄭大聖的母親、著名導演黃蜀芹因執導描摹女性戲曲演員傳奇人生的電影《人?鬼?情》而震撼影壇。2009年,深得家傳的鄭大聖將京劇《廉吏于成龍》以特別的表現手法搬上大銀幕,而屢獲殊榮。

  在鄭大聖以往的電影及舞臺作品中,大寫意式的“詩化”風格格外明顯,這也奠定了《和諧中國》短片的基調。他在分析個人早期作品時曾説:“想用電影作出一篇駢四驪六的‘賦’來。使電影有賦一樣對仗、音韻、遣詞造句的形式感;一種飽滿、華麗的風格。”

編輯:徐維彬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