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中國國家館

中國館總設計師:環保可通過建築本身實現

時間:2010-07-05 13:24   來源:解放日報

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

  “低碳,可以通過建築本身來實現。”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昨天在“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主題論壇上表示,傳統建築其實處處體現著“低碳智慧”。

  “建築本身就能實現低碳的目標,一些現代科技在建築中的運用沒有必要。”何鏡堂以中國館為例:“東方之冠”鬥拱形象,不僅象徵天下糧倉,展示著泱泱大國威武之態,實際上還兼顧著冬暖夏涼的環保功能———這個鬥拱層疊架空,冬天時,每天有6個半小時太陽可以照進去,而到了夏天,卻一點陽光也進不去,可以減少空調等電器的能耗,增加參觀者的舒適度。

  事實上,通過建築本身的“特長”來營造舒適的居住效果,能一定程度減少能耗。作為廣東人,何鏡堂用嶺南當地的建築風格為例:“廣東地區潮濕、酷熱,因此嶺南的大部分傳統建築都對遮陽、隔熱和通風有所要求,譬如冷巷就是為通風考慮,院子都很小,主要是為遮陽。”在何鏡堂看來,這些建築在設計時就已經考慮了嶺南當地的氣候特徵,“因地、因氣候制宜,利用建築空間佈局,大多可解決功能和環保問題,中國古代建築,處處體現出低碳智慧。”

  不過,“低碳建築”可不是四海皆一,而是要“因地制宜”:“建築最重要的不是外形而是理念,須結合當地地形、環境形成獨特的外形。”例如,廣東潮濕悶熱,而北京需防風沙,環境不同,功能不一,“低碳建築”自然不能“照搬照抄”。

編輯:徐維彬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