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開幕以來,中國館是大熱門。每天有成千上萬觀眾將其團團圍住,等待入館“一睹芳容”。不過,即使暫時不能入館參觀也不必著急或遺憾,因為“外觀”中國館同樣看點多多。
昨(17日)今兩天,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馬不停蹄穿梭於世博園內外——走進上海科普大講壇,登上“與院士一起看世博”講臺,指點遊客遠眺中國館不可錯過“四大亮點”。
亮點 1 抗震
中國館總體形狀上大下小,看似不如金字塔式建築穩固。殊不知,這一狀如大鼎的形狀深藏著抗震的秘密:由於其整體對稱,四根腳柱堅實有力,靠自身結構就足以抗震。實際上,在不增加建築成本的前提下,中國館設防的抗震烈度比上海市標準還高了一度。所以,遊客們遠觀中國館的外形時,不妨細細品味其中的力學原理。
亮點 2 觀文
中國館華美大氣,坐北朝南,東西對稱,層層出挑的每一面屋檐下,都有31個椽子。每一個椽子的立面,都被設計成一枚中國“印章”。每枚“印章”如一間房屋大小,約2.7米 2.7米,上書一個篆文。東面就是“東”字,西面是“西”字,南面即書“南”,北面就是“北”字。
“我們也想過在頂端鏤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名字,但涉及排序等問題,而且不太整齊、不美觀。就改為鏤刻方位字。”何鏡堂介紹,看得再仔細些,這些“印章”還是通風洞,筆畫鏤空處便是通風孔。中國館“華冠”層層疊出,玻璃斜置,只能採用全封閉式,通風就靠這近百個“印章”。這種巧妙設計,因借結構,被動節能。
平臥于國家館之下的地方館,建築外墻上也有線條疊疊繞繞,中國傳統的24節氣就被書寫成古代疊篆文字,鐫刻於此,用以“雕梁畫棟”。
亮點 3 賞紅
中國館,中國紅,要確定用哪種紅,頗費周章。專家團隊仔細研究“故宮紅”後發現,故宮裏的紅色並不統一,而是因地漸變。最終,中國館的“紅衣裳”也被確定採用不同紅色。
鬥拱結構自上而下依次採用四種紅:最頂端橫樑紅得最深,中間部分淺些、再淺些,最下面的橫樑紅色最亮。這些紅色用在燈芯絨狀垂直紋理的金屬板上,保證了無論白天、晚上、晴空、還是雨天,從近、中、遠三個不同距離觀看中國館時,都能有穩定、整體、統一的色彩效果。
亮點 4 探綠
平展的地區館屋頂是一個27000平方米的開放空間,世博會期間主要用於人流集散,世博會後將是公共休閒活動的好去處。
這裡,清水環繞,綠島棋佈,形制和取意都源於圓明園四十景之終景“九州清晏”,取名“新九州清晏”,即以碧水環繞的九個島嶼象徵中華之廣袤疆土。每個人工島嶼都模倣了一處中華地貌,或沙漠、或森林、或草原、或丘陵等,以其輕柔點綴之態,與剛強直立的中國館,相得益彰,剛柔並濟。
同時,清雅的屋頂園林也是調控溫度的“天然空調”,能産生8℃~10℃的降溫效果。(馬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