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世博會開幕臨近,園區各場館都已經陸續進入了試運作階段。記者就相關問題電話採訪了世博會中國館展示總設計師、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請他為觀眾解讀中國國家館和省市區展館的展示設計。
記者:潘教授您好:非常感謝能夠接受我們採訪。作為世博中國國家館展示總設計師,您曾承諾國家館的展示設計要向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交一份“中國式的答案”,那麼您如何看待中國的城市發展?
潘公凱:中國城市的發展,尤其是在城鄉關係的處理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在過去的幾十年發展中,政府通過穩步高效的方式解決了3億農村人口進城問題,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近些年來,國家的發展比較強調可持續發展理念,強調低碳、環保的經濟發展方式,開始發展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綠色能源,這是一個未來發展的方向。世博國家館在展示設計中重點突出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智慧、理念和成就,如國家館的未來館圍繞“低碳”生活主題來進行設計,展示中國人如何通過生活的智慧面向未來城市化的挑戰,這是對中國未來20年中國城市發展的展望。
記者:在省市區館中,哪些展館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展示設計又呈現什麼樣的特點?
潘公凱:世博中國省市區的展館中,我對山東館印象深一些。山東館的設計方案我在濟南訪問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時候就已經見到了它初步的面貌,當時只通過看效果圖,就覺得山東館的展館外形設計很有特色。後來山東館在世博園實體搭建的時候,我又去參觀了幾次,每次都感到展館的造型在設計人員和工作人員的精心雕琢下呈現的效果越來越完美,很好的體現了山東人文、歷史以及地理的特點。
世博山東館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在藝術語言的把握上很到位,很巧妙的運用了抽象化的藝術語言,以鋁鎂合金材質的前挑流線造型,表現了雄渾的泰山之下大海的波濤起伏的感覺。對於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山東來説,“海岱山東”是一個很準確的凝縮和概括。而且山東館具體的展品展項的展示陳列設計與整個展館風格十分統一,相比于其他很多省市區館的寫實展示設計風格,在展示設計的藝術性方面山東館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展館。
記者:從歷史發展角度看,您認為本屆世博會提出城市發展的主題,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價值?
潘公凱:“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主題的提出很重要,城市的居住方式在未來仍然會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空間,關注未來城市的發展模式,引領未來城市的發展,從這點來説,上海世博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記者:中央美術學院作為主體全面參與了世博會國家館展示設計,這些項目對學校的教學和發展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潘公凱:在美術院校中,設計學科的發展重視“産學研”結合,是教育界比較一致認可的發展思路。就我們自身而言,奧運會和世博會是中央美院服務於社會的範例。當然國內有很多院校這方面已經做得比較好,像山東的工藝美術學院,近年來先後參與了全運會和世博山東館的設計,為學生實踐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中央美術學院地處首都北京,所以必然要更多的承擔一些國家性的任務或者是國家性的使命。通過實際的案例,我們也體會到了“真項目”顯而易見的好處,真實的項目要充分考慮甲方的想法,在溝通中實現完美的設計,這個過程可以讓參與的老師和同學直接接觸實際的設計內容,對教學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當然,虛擬的項目教學,對啟發創意有重要的作用,兩種教學方式之間是一種很好的補充關係。世博會是一個國際性的舞臺,我希望美術學院能夠以國際化的學術和教育視野,更好地面向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