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開園兩天來,中國館無疑是風頭最勁的,既在爭奇鬥艷的世博建築群裏扎足“臺型”,也自然成為參觀者評頭論足的焦點。記者發現,人們議論最多的還是中國館的外形,有人覺得像官帽,有人認為似糧倉,也有人斷定是常見於我國古代建築裏的鬥拱。中國館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何鏡堂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從裏到外、從基座到頂層,中國館的每一個細部設計,無不是在用中國傳統的語言,詮釋了世界最新的潮流。
體現中華 建築精髓
何鏡堂説,關於中國館的創作定位,設計團隊反覆思考的是兩個問題:如何包含中國元素、展現中國精神?如何順應時代潮流、表達當今時代特色和科技成就?“假如設計的展館放到倫敦也行,放到巴黎也行,放到紐約也行,放到世界上任何國家和地區都行,它顯然不會是2010年世博會的中國館。”談及本屆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歷程,何鏡堂坦言,“其他建築設計得好不好,都是根據專家討論或業主喜好的程度。但這是中國館,所有中國人都有發言權。”何鏡堂認為,和諧觀是中華建築文化的核心,“我們的和諧觀主要表現在自然和社會的適應方面。”比如——
■中國傳統都城注重象天法地,因地制宜的選址,城市採用方形結構。
■中國古建築以群體見長,圍繞院落佈置,單體造型由臺基、屋身、屋頂三段式組成和諧統一體。
■中國傳統民居充分體現出應對地理和自然環境的變化。
■中國傳統園林體現“雖為人做,宛若天開”“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情景交融境界。
中華元素濃墨重筆
那麼,中國館究竟涵蓋了多少中華元素?參與了中國館前期相關設計工作的華東師範大學世博研究院院長林拓教授,始終對中國館系統地展示以和諧觀為核心的中華智慧情有獨鍾。他説,中華元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以中國古代建築中所獨有的鬥拱造型為展館的基本結構,鬥拱所擁有的層層疊加、秩序井然、看似零散卻擁有極強承載力的特質,恰恰體現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強大凝聚力與和諧精神。
■中國館頂部採用網格設計,其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城市建設中的經緯佈局、九宮格佈局以及南北軸線等元素,形成了中國館經緯分明的建築特點和結構佈局。
■展館整體上以“中國紅”為主色調,體現出中華民族“熱忱、奮進、團結”的人文品格,而在“中國紅”的選擇上則提煉故宮中紅色的運用特點,選取由深到淺四種紅色,既加強整體層次感和空間感,又象徵“和而不同”的中華智慧。“此外,包括寶鼎、器皿與傢具等中國元素,也為中國館的設計提供了靈感。”
林拓説,中國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鬥冠由56根橫樑借助鬥拱下小上大的原理疊加而成,代表著56個民族,更象徵民族之間的和諧與凝聚;省市館用篆體書法書寫31個省市的簡稱裝飾外部墻體,更為“中國館”增添了凝聚力量與柔美色彩。不僅如此,省市館之上建立起上海最大的屋頂花園,被稱為“新九洲清晏”,九個小洲分別代表中華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觀佈置,遊覽其上,如同漫步神州大地。
源自鬥拱卻又不是
對於中國館外形所産生的種種評説,何鏡堂院士表示,任何一屆世博會東道主國家館的設計者,似乎都無法回避三道“選擇題”:傳承與創新,民族與國際,傳統與現代。對同一個建築造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這是很正常的事。從設計初衷來看,中國館沒有簡單選用任何一種具象的造型,而是用抽象的形態來表達中國元素。“這個造型的確源自鬥拱,但事實上,它不是一個鬥拱。鬥拱是一種構件而不是建築,不具備使用功能。而中國館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建築,是有使用功能的。”
鬥與拱,均為我國木結構建築中的支承構件,在立柱和橫樑交接處。從柱頂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與拱之間的方形墊木叫鬥,兩者合稱鬥拱。它是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之間過渡的承重構件,也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使建築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鬥拱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結構功能與藝術形態結合的一個突出亮點,堪稱中國傳統建築的‘鑰匙’或符號——兼具力學與美學功能。”何鏡堂説,外國建築師也曾在設計中使用過鬥拱這一符號,但沒有改變它的功能——還是當作裝飾品來用,而沒有賦予建築的使用功能,更不要説像中國館這麼高大的建築了。中國館是個有使用功能的“大塊頭”,從這一點來説,這本身就是對傳統鬥拱的創新。
“如果離開傳統、斷絕血脈,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而離開創新,就會缺乏繼承的道理,就會使我們陷入保守和復古。努力創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國文化精髓的現代建築,是當代建築師的歷史責任。”何鏡堂如是説。
“三鏨斧”與環保科技
林拓教授從傳統與現代兩個方面,分別點評了中國館的“含金量”。
他指出,中國館融入了民間絕藝“三鏨斧”這一傳統技術。76級臺階非常簡潔,卻蘊藏著我國的傳統智慧。中國館臺階幾乎都用“華夏灰”的花崗石製成,呈現出黑白相間的效果。為了使石材的表面呈現細密的質感,這些臺階全部使用瀕臨失傳的民間絕藝——“三鏨斧”。所謂“三鏨斧”,是一種曾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帶的極其古老的純手工石材表面處理方式,現在幾乎要失傳了。因其人工剁斧的時候,需要初鏨、細鏨、終鏨三個工序,故取名“三鏨斧”。此次加工中國館臺階的石匠,是苦尋8個月後才找到的。這種由手工剁斧製造出來的紋理,甚至比國外頂尖機器加工出來的紋理更均勻和細緻。可是,這種純手工的方法平均每1釐米的寬度就要鏨上7刀之多,僅中國館的大臺階就需要5400多萬刀。
“可以肯定地説,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被應用到了中國館的設計與建造中。”林拓説,特別是與環保節能相關的技術,都體現了設計者的現代意識與創新思維。“挑出層如此寬闊的建築,本身就是對力學和材料學的有力挑戰,難度自不待説。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廳是東西南北皆可通風的空間,展會期間無論遇上哪種氣候,觀眾都能感到有一股股與人體相宜的氣流在‘撫摸’自己的肌膚。外墻材料為無放射、無污染的綠色産品,所有的門窗都採用LOW-E雙層玻璃,不僅反射熱量,降低能耗,還噴塗一種能將陽光轉化為電能並儲存起來的特殊塗料,為建築外墻照明提供能量。地區館平臺上厚達1.5米的覆土層,可為展館節省10%以上的能耗。”
林拓還透露,中國館頂上的觀景臺引進最先進的太陽能薄膜,儲藏陽光並轉化為電能。頂層還有雨水收集系統,雨水凈化後用於沖洗衛生間和車輛。所有管線甚至地鐵通風口都被巧妙地隱藏在建築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