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前夕的中國館亮燈
4月30日,開幕前夕的中國館亮燈。新華社記者裴鑫攝
新華網上海5月1日電(記者 吳宇 韓潔 孟娜)1日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園第一天。在林林總總約140個場館中,東道國展館倍受矚目。
雖然受容量限制,每天僅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入園觀眾能夠進入中國館,即便如此,大客流仍然要一次次考驗這座特殊的展館。不過可以期待的是,在世博會半年會期結束後,中國館仍將延續開放,現在“進不去”的參觀者仍有許多後續機會。
不同於當前中國城市建築設計中眾多的“舶來品”,中國館完全由廣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國人規劃設計。但自從2007年底開工以來,中國館外觀設計方案就處在一個眾口評説的“漩渦”中,許多批評其“老派”“守舊”以及與上海整體環境不和諧的聲音,甚至讓人聯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爾鐵塔建造之初的際遇。
不過,隨著數千名建設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的“東方之冠”,隨著這個“大紅外表、巍峨鬥拱”的中國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並矗立在廣大參觀者面前,昔日的批評和懷疑開始被期待和祝福取代。
“我一直有一個原則,就是讓人遠遠一看,就知道這個建築一定是中國的。一個既能擺在歐洲、又能放到美國的規劃設計,不是我們的追求。”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中國館設計團隊主持人何鏡堂教授説。
上海世博會是中國第一次舉辦綜合類世博會,而中國又是一個有5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對於這座世博會上的東道國展館,何鏡堂的理解是:“規劃設計要重點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精神,特別是要反映出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在追求的天人合一、萬物和諧的理念以及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迸發出來的活力與朝氣。”
今天,仰望中國館,“莊嚴、大氣、華美”的設計構想以及“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而由於在傳統外觀內蘊含了一系列當今先進的節能科技,中國館相比同等規模的傳統樓宇,能耗可望降低四分之一。這無疑讓其在傳統之外多了幾分時尚和現代。
年過七旬的何鏡堂認為,作為一座超大型標誌性建築,全部由中國人設計的中國館的問世,激勵了眾多中國建築設計師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的信心。
作為有史以來中國參展世博會規模最大的展館,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工程共挖運土方52萬立方米,澆築混凝土50萬立方米;共向地下鑽孔打入約5000根水泥鋼筋樁,其深度幾乎與中國館地面以上的高度相當;共製作吊裝鋼結構2.2萬噸,耗用電焊條125噸,焊縫總長18公里;共鋪設安裝各類空調、通風、水電等管線總長40多公里……
“我覺得中國館的每個空間都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和美妙。她以一種獨特的建築語言,寄託著中國人對世博會的憧憬和夢想,也象徵著中國敞開胸懷擁抱世界,值得每個參觀者細細品味。”中國館項目經理姚建平説。
作為整個世博園區體量最大的展館之一,中國館紅色“外衣”的選擇,不僅關係到中國館和世博園區的最終美學效果,而且是這種“中國紅”所代表、傳達的中國人的情感和理念能否被國人和世人認同的關鍵因素,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教授從事色彩學研究已有近30年時間。他加入了這一“紅色追尋之旅”,最終用7種不同的紅色為中國館調色,其中“外衣”用了4種紅色。4種紅色,有民俗、傳統、時尚、現代之分。
一些國外專家認為,中國館外觀紅色的尋找過程,不僅表現出中國人對色彩同樣有著科學、理性的分析和詮釋,而且讓世界從中了解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觀念,即中國人想以千百年來積澱形成的“心中的紅”,向世人傳達喜慶、吉祥、歡樂、和諧的情感,而這與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
經過同樣具有創新意義的努力,中國館的墻體鋁板被賦予類似“長城”形狀的肌理,這種凹凸不平的“中國紅”鋁板,更具立體感,能在同一種光線下呈現層次更加豐富的色彩。在白晝不同陽光折射、夜間燈光投射以及不同視覺高度條件下,中國館墻體均能形成統一、沉穩、經典視覺效果的紅色。
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副局長丁浩認為,中國館最終披上的“中國紅”,象徵著中華民族熱忱、奮進、團結的民族品格,可以視為對“中國紅”概念的經典詮釋。
雖然已對中國館的設計、建設有所了解,但真的乘電梯直達中國館49米層,成為一名普通觀眾,一路所見仍可用“驚艷”形容。
一幅長約130米、高6.5米的多媒體畫卷:在這裡,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變成了一座活生生的街市。夜隱晝現,數不清的人們忙碌起來,車船牛馬熙熙攘攘,整座城市充滿了活力。
如此生動、逼真地穿越歷史,不僅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也有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涌動在心間。在這幅約為原畫作尺寸30倍的巨幅《清明上河圖》對面,八個文物展示窗口用實物與多媒體交互展示的方式,向觀眾呈現出中國在絲綢、陶瓷、青銅器、中醫藥、建築等傳統文化領域的聰明才智以及對世界作出的貢獻。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演繹這一主題的最重要平臺之一,中國館的展示主題確定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上海世博局中國館部部長錢之廣告訴記者,中國館展示有一個明確的“中國式”思維,即和世界很多國家一樣,中國也處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但中國不會像一些海外機構擔心的,因為人口眾多、需求快速增長導致佔有越來越多的資源乃至對外擴張。相反,中國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有足夠的智慧,引導當代中國走出一條以和諧為核心理念的科學發展之路。
“這種精神品質層面的大智慧,概括而言,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師法自然、和而不同。要解決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困難和挑戰,需要這些中華智慧發揮作用。”錢之廣説。
除了一幅畫卷,在中國館,觀眾還可觀看一部反映中國近30年城市化進程的影片,在“同一個屋檐下”一窺普通中國人家的生活樂趣,通過一次軌道車的“騎乘之旅”,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彩與神奇,感悟其中蘊含的中華智慧。
中國古代講究“道”,講究“和”,注重各方面關係的協調,特別是注重與自然的和諧,這一點對於當代應對氣候、環境與能源危機是非常有價值的。相關的理念在一片展示當代中國最新環保節能科技的低碳展區也得到詮釋。
這裡既有用廢舊啤酒瓶改制而成的半導體燈,也有風力發電、太陽能光熱發電模型,還有可吸收太陽能和二氧化碳的新能源概念車。而在這一展區的內圈,環形荷花池中荷花靜靜開放,其間又有水幕垂下,與四週的環保創新發明形成巧妙交融。
長達10年的申博、籌博和辦博,正在潛移默化改變著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承載著13億中國人期望的中國館,有望成為上海世博會重要的物質遺産和精神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