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中國國家館

中國館臺階純手工打造 印度大穹頂顯萬象和諧

時間:2010-04-28 13:21   來源:浙江日報

 

在非洲聯合館內,一組笑容組成的微笑墻,向大家展示了非洲熱情

山東館孔子像

  本報記者 李月紅

  一次“藝術社會”展會的啟發,成就了萬國工業博覽會,而它帶來的第一個成果,便是建造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這是世博會的魅力,更是文化交融的魅力。英國《泰晤士報》説,“創世以來,全世界各族群第一次為同一目的而動員起來”。

  而今,我們再次期待這種魅力。這種對話不僅給世界帶來了無限的商機,更給世界帶來了基於理念交流基礎上的信任和理解。在這裡,世界文化向著中國紛至遝來;在這裡,中國文化叩開世界大門。

  這是所有文明的共用舞臺,在這裡,一切對話從平等開始

  從倫敦到費城,從芝加哥到巴黎;從西歐列國到北美大陸,從美利堅到大不列顛。

  如果以大西洋為中軸,世博會在150多年的歷史中,大部分時間都猶如一個鐘擺,在大西洋兩岸閃回。

  歷史大踏步向前,當時光的指針指向上世紀的最後一個十年,已漸漸走出大西洋兩岸的世博會,卻又在資訊技術革命的浪潮中,遭遇了一場“生存危機”。

  有人開始懷疑,世博會,這個産生於工業革命初期的“古老物種”,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甚至於,有人倡議,從以往博覽會取材,利用合成圖像製作成理想的、只佔據一盒錄影帶容量的世博會。

  答案,就在當下。面對全球氣候變暖、金融危機陰霾、不同文化間的碰撞……我們可以大聲告訴世界,人們需要一個多元文化平等互動的舞臺。不論你成長于何種文化、來自哪一種族、屬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平等互動、尊重包容,對每一個人都依然彌足珍貴!

  這就是世博會的使命。這裡,本應是人類共用多元文明成果的永不謝幕的舞臺;這裡,本應是各國平等交流、對話、分享的邀約期待。

  

編輯:董潔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