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8日,上海世博會標誌性建築中國館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儀式。在科學會客廳,何老為大家講述了設計中國館——這頂眾所矚目的“東方之冠”的創作理念。
何鏡堂在主持設計中國館時,從中國古代建築名為“鬥拱”的構件中受到啟發,以一座模倣鬥拱層疊出挑的倒梯形造型形成了中國館最初的方案。往前傾斜的倒梯形設計含著一種重力向下的感覺。通過展現這種向力學挑戰的概念,中國館傳達出一種自信。
有人説中國館的設計像東方之冠,有人説它是天下糧倉,還有人説它像鬥拱、像青銅鼎、像器皿……何鏡堂院士的回應大度而不失自信:“建築不但有功能技術的一面,還有藝術、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一面,各人評論見仁見智,有各自的理解是正常的。雖然説法不一,但每個人都説這是中國的,體現了我們國家上升的氣概。説明我們抓住了中國的文化特色。”
在這個基礎上,何鏡堂院士進一步用挑空和通透感來回答“開放的中國拿什麼與世界對話”的問題。至此,他認為 “東方之冠”解決了中國館展現中華智慧和國際姿態的問題,實際上也回答了中國傳統與時代步伐相容的問題。同時,國家館與地區館的整體佈局隱喻了“天地交泰、萬物鹹亨”的願望,展現人們對理想人居環境的憧憬。
講起中國館設計評選過程中的故事和插曲,年逾七旬的何老神采飛揚、言語生動、激情洋溢,臺下觀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一個強調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協調,科技與人文同步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建築設計如何以現代創意演繹傳統文化?在建築界把中國稱為外國建築師的“東方淘金地”、“試驗田”的今天,奧運會主場館設計、國家大劇院、CCTV 大樓無不被外國建築師中標的今天,中國建築師靠什麼在自己的土地上贏得更多的設計舞臺?這是何鏡堂院士一直在思索的問題。他説,一個好的建築自然會成為一個標誌,但現在有個錯誤的導向,片面追求形式創新,認為設計的標準就是“好看”、“新穎”。更有甚者,認為設計越“怪”越是創新!這種沒有文化之根的設計是漂浮的。與此相對應的另一個極端是喜歡模倣照搬、生産“大路貨”,弄得“千城一面”,這種建築物缺乏個性和生命力。
建築設計的創新理念怎麼來?何鏡堂院士的理論是“兩觀三性”。“兩觀”,一個是和諧整體觀;另一個是可持續發展觀。“三性”,指建築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
聽著何鏡堂院士的講述,浙江大學建築系的郭艷冰同學説:“借科學會客廳‘會’到久仰的何鏡堂院士,親身感受到他既有科學家的嚴謹、藝術家的激情和哲學的思辨。他的創新精神和一直強調的‘要做事,首先要學會做人’的信條,給我們學建築的後輩以啟迪和思考。”
今年起,錢江晚報聯合浙江省《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浙江省科協和浙江線上聯合推出大型地面活動“科學會客廳”,主辦單位將邀請海內外科學大腕、民間科普愛好者,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向公眾作科普報告,點燃我們心中的“愛科學”熱情。(來源:浙江日報 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