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

何鏡堂院士解密世博中國館,為什麼這麼紅
昨天上午,浙江大學建築系大三女生朱嫻和70多位同學結伴來到浙江省科技館,聆聽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的報告,“我是學建築的,何老是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總設計師,又參與了浙大紫金港校區的設計,所以無論如何都要過來面對面傾聽大師。”
上海世博會將於4月30日揭幕,作為世博中國館的總設計師,72歲的何院士到杭州來解密中國館建設,引起了市民的極大關注,省科技館4樓科普報告廳400個座位座無虛席。用一位市民的話説:“聽完何院士的講座,再去一趟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現場,我肯定也能當一回講解員了。”
中國特色,時代精神
主持人:何老您好!在座的每一位都想知道,我們的中國館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何鏡堂:2007年4月25日,國家決定在全球華人中徵集中國館的設計方案。當時我一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同時感覺作為一名中國建築師的歷史責任非常重。
我當時想,中國館一定要有中國特色,有中國精神和中國元素,但世博會又是面向全世界的海納百川這樣一個開放性的盛會,也是總結人類科技文化發展成就的一個會,所以這個館必須與時俱進——中國特色、時代精神,這是我們團隊對這個館的總定位。
這三年,中標前中標後,非議和肯定都有,我和我的團隊都被一種壓力和幸福包圍著。直到今天,我才可以稍微鬆口氣,但我想,中國館還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靈感源於中國文化
主持人:怎麼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精神呢?
何鏡堂: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博大精深,很難用一個很具體的東西説這就是中國。首先我們就分析這個問題:外國人怎麼看中國?外國人看中國,看到紅想到中國,還有中國的漢字、中國的京劇、中國的山水畫等等。
第二,中國的文化歷史,特別是夏商周以來的青銅器,這種鬥、罐的造型非常有特色,人家想這是中國的國寶,我們從中受到了啟發。
第三,我們從中國傳統的城市、建築和園林裏得到啟發,中國的城市是一個棋盤式的佈局,跟西方的城市是不一樣的。中國建築體系是木頭構造,有柱子有梁有枋一層一層搭起來,這就是我們東方建築的一些特色;而歐洲的教堂是用石頭建的、有許多拱形。
我們的團隊從對中國文化符號、中國印象、出土文物造型裏面,特別是從中國的城市建築和園林裏得到啟發,用現代的材料、技術把它們整合起來。“東方之冠”的造型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