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傳遞了兩千年的建築符號
2007年12月18日上午,浦江南岸的世博會園區內,打樁機宣告一項重大工程的啟動。它就是萬眾矚目的中國館——一個標誌性建築將拔地而起。從此,它將每天迎接從東海海面噴薄而起的旭日,並代表中國人民的普遍感情與願望,向全世界致敬。
從中國上海贏得世博會申辦權那天起,人們就對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築樣式猜想頗多。東道主本國的場館,歷來是該屆世博會期間的亮點,因為它代表國家形象和人民意志,也代表最新科成果以及人類通過建築所承載的種種美好遐想。世博會後,大多數場館會拆除,只有主要場館保留下來。中國館就是註定要留給子孫後代的文化遺産。
現在謎底揭曉了,一個巨大的鬥拱將冉冉升起。它是紅色的,在中國人的色譜中,象徵富足、文明、吉祥與進步。
與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木結構體系。數千年來,中國木結構體系的建築,與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或者説互為影響,它對中國文化的建樹與傳播起著明顯的標誌性作用。中國古代建築在形態上的最顯著特徵就是有一個大屋頂,這種屋頂不但體形碩大,而且還是曲面形的,屋頂四面的屋檐也是兩頭高於中間,整個屋檐形成一條曲線。碩大的屋頂,經過曲面、曲線的處理,顯得不那麼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裝飾,就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稱之為“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如果我們走進故宮,看太和殿、保和殿等體量龐大的建築,居然一點也沒有沉重感。在嚴謹與莊重中還能透出幾許靈動,就因為淩空翹起的飛檐劃出了一道弧形的輪廓線,使覆蓋面積很大的屋頂變得輕巧起來,成為極富神韻和表現力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建築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樑枋與屋頂的構架部分之間,有一層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構件,它們均勻地分佈在梁枋上,支挑著伸出的屋檐。這種構件就是鬥拱,它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精靈。
鬥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到唐宋趨於成熟。根據國家意志,宋代頒布的《營造法式》在定義鬥拱的同時,還給了它尊崇的地位。從此,鬥拱的式樣趨於統一。到了明清兩代,鬥拱的使用有了嚴格的規定,用不用鬥拱,成為區分建築等級高下的一種標誌。鬥拱至此進一步散發出強烈的意識形態,它的文化屬性和階級屬性也得到了強調。封建王朝土崩瓦解之後,梁思成他們這代人對中國古建築的價值發現和人文關懷,常常聚焦在他拉著林徽因爬上應縣木塔的瘦羸身影上。如果我們看得更深一層的話,那麼可以斷定,從他開始,結在中國建築飛檐之下的智慧之果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我們今天驚嘆于鬥拱的精巧,不再聯想到刻板的秩序,而更容易為中國建築曾有的輝煌和眼前展開的復興之路發出一聲聲感慨。
去年,以“超設計”為主題的第六屆上海雙年展上,藝術家復原了一件碩大的鬥拱部件,緊貼在上海美術館西式樓宇的外墻,這是一件極其特殊的參展作品。藝術家故意隱去了自己的姓名,以此向中國古代工匠表達深深的敬意。在宣揚“超設計”的一系列活動中,觀眾感到了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正滾滾而來。
現在,世博會為什麼也選擇鬥拱?